五一之前,朋友跟我说,在五一期间会把做完心脏手术的婆婆送回老家。五一之后,我找她一起去听课,她说:婆婆离世了,最近心情极其不好,不想出门。
我总以为我不怕死亡,也总以为我了解死亡,因为我经历过奶奶的葬礼,但我还是低估了死亡对当事人的冲击。因为我常年在外,奶奶离世的时候,我并没有守在身边,而朋友是在医院看到了婆婆离世时的一幕幕。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虚无和未知,意味着不吉利,但人一旦到了30岁,父母变老,自己的身体机能开始衰退,就不会不自觉地去思考死亡。但对年长的人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假如另一半离世了,自己的生活该怎么继续。不论这对夫妻感情好不好,这个问题意义都非常重大。
曾经在一部电影里,看到头发花白的男人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内心的一段独白,内心受到了触动:有时候,你遇见一个人,需要为他奉献出你所有的爱,如果你失去了那个人,你会认为其它万事万物也要停止了,但实际上剩下的一切都在继续运转。
而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欧文·亚隆和妻子玛莉莲·亚隆合著的《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时,不断涌入脑海,本以为亚隆作为一个闻名于世的心理咨询师会不一样,但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但我好喜欢这样真实的他,把自己面对妻子离世之前和之后的那段日子的真情实感都谱写出来,让我明白原来死亡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场劫难,特别是面临分离的是一对鹣鲽情深,相濡以沫的夫妻来说,尤其如此。
欧文·亚隆和玛莉莲在上中学时就认识了,亚隆是犹太人,他们在很乱的街区开了家商店,后来又转行卖酒,周围的治安很不好,他会被调侃,看到过人性的各种丑恶嘴脸,也经历过抢劫,亚隆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亚隆在书里写到,即便童年有些事情已经过去80年了,但那些影响依然存在。而玛莉莲生活在一个安全感很足的家庭,他们相识于一场同学聚会。亚隆对灵动的玛莉莲一见钟情,并勇敢表白。
玛莉莲在大学时候,身边不乏优秀的追求者,亚隆为了维护这段关系,每天都会给玛莉莲写信,并且经常给对方打电话。从相遇、相识到相知,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生了4个孩子,孩子们也都有各自的爱好、家庭和事业。
在他们的关系里,亚隆一直是个大男孩,他有很多恐惧,也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他们夫妻两个一直都是相濡以沫。
在得知玛莉莲得了癌症之后,亚隆一直想的就是怎样维系妻子的生命。当然,玛莉莲也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因为她爱亚隆,但疼痛对她的折磨实在太深刻了。以至于她不得不有条不紊地选择化疗、免疫球蛋白疗法,以及最后的临终关怀项目。
她反复告诉亚隆:欧文,别忘了,我已经在痛苦中煎熬了10个月。我反反复复地对你说,我真的受够这般生活了。我迎接死亡,我希望再也没有疼痛和恶心,再也没有化疗脑和这种持续的疲劳和恐惧感。
但亚隆很长一段时间根本“听不见”。我们每个人都有执念,善于倾听的心理咨询师也不例外,他不想承认这个事实,更别提接受妻子离开的事实了。
但想想也可以理解,一辈子和和美美的夫妻,突然有一方要离开了,对人的考验还是很残酷的。况且亚隆也已经88岁高龄了,他也想过如果自己先离世,留下玛莉莲,也许会好一点。但这世界就是这样,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有自己的安排。
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想,如果这对夫妻不幸福,面临死亡,是不是就不会这么痛苦了?大概是我异想天开了,多数婚姻不幸福的人,都很难去充分体验自己的人生。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里就写到过:人越不能充分体验生活,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越强烈。婚姻不幸福的人,也许会懊悔,为什么当年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为什么不能勇敢离婚,去独自过活,或者找到真正适配的人。
这样比较的话,我们肯定还是会选择更幸福的婚姻。
玛莉莲离开之后,欧文把之后自己4个多月的感受和变化写了出来,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妻子离世40多天的时候,他总是梦见一些跟情欲有关的内容,他为此非常内疚,觉得这样对不起离世的爱人。最终经过对自己过往作品的温习和学习新的知识,他了解到,对于每天应对死亡的人来说,性就是对生命的一种肯定。这个过程有无力感,但也有消退之后的放松感。
在玛莉莲离开的日子里,亚隆一直像个孩子,他希望自己的无助感能唤回玛莉莲,他没想过自杀,但他理解那些不想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的感受。
他希望自己能一个人好好生活,活在当下,但他在写书的过程中还没有做到,他一直在学习的过程中。亚隆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便是儿孙成群,有些路也要自己走,有些时光要自己度,有些孤独注定要煎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