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近期阅读的有关宋代历史书写的最好著作,甚至在我未来的写作中也需要重读。蔡涵墨展现出对史料的出色阅读和分析能力。通过蔡氏与其学生的交流,我们可以得知,作者早年接受的学术训练使得其对文本拥有极为敏锐的分析能力。后来,在研究宋代历史书写时,其兴趣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文本内容的创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本自身的流传与改变。从收录在本书中的所有文章来看,作者的研究方式始终如一。我认为只有在这个研究脉络中,我们才能理解作者为何以“历史的严妆”为题。
有趣的是,在阅读本书时,我偶然发现虞云国曾对书中部分内容进行评论,并在后来的讲座中提到过这本书。然而,遗憾的是,虞云国似乎并没有理解作者的研究方法和用意。可以说,虞云国的讨论已经带有了自身的立场,无法产生有效的对话。我认为这根源于对文本分析与历史关系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在蔡氏的历史书写研究中,纯粹的事实并非其研究兴趣,他将书写看作对事实的投影、组织、利用和改写,在其中寻找当时历史环境的变化。这一观点与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的观念不符,自然很难被接受和认可。然而,从我目前的观察来看,新一代的青年历史学者已经有意识地将文本分析例如聂溦萌、苗润博等,相较于蔡氏,这些学者对事实的追求依然存在,拆解文本和勾连文本与环境的关系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方面,彼此的研究范围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蔡氏半路出家,因此“考证”对其来说可能存在隔阂。
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文本分析和史源学本身并不是什么理论,不能将其与后现代史学混为一谈。蔡氏在指出,在研究兴趣和方法形成之后才发现其思路“暗合”后现代史学理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处理文本的自觉,是从文本出发的方法论而非理论。它并不是要瓦解历史,而是通过探索文本变化中的历史真实。因此,史源学、文本分析和后现代史学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