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前,粉色的书皮,隐喻的书名,美少年的故事,修道院的传闻,这小说多少有些耽美.看过后,我该死,我对关系的理解和描述太过匮乏,在友谊和爱欲之外,定还有未被定义的感情,你只能通过内心去感受它,而不能准确表达书页上的那句,“真正伟大的情感超越性别”,我的理解是,感情超越的是所有性别与此世有限小说分为这样三段: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修道院;歌尔德蒙在外部世界四处漂流的一生;歌尔德蒙最终返回修道院,与纳尔齐斯走向天国。黑塞钟情于用两个主角来故事对立,但比起其他作品,本书的对立更为显著:纳尔齐斯,博学智者,理性,禁欲,博学的哲学家,天父的殉道者与使徒,固守于神学修道院,对人和事都保持着客观的感情,从不爱具体的人,而是爱人性所能企及的理想,他的精神世界很丰富,以自察为乐。但现实生活像没有生机的荒漠,看似拥有万象却虚无的太空,他只差点成为苦修的隐士☘️歌尔德蒙,放浪狂徒,感性,纵欲,艺术的幻想家,母性的爱慕者和宠儿,逃出修道院后四处流浪,置身于欲望横流,他的生活浪漫自由,自私唯我,时刻充满欢愉和危险,他是无产者,所以他不考虑明天和安定,他数次濒临死亡,所以突破自我有限,他觉悟艺术的技艺,将美凝聚于雕塑,然后放弃它,只为艺术不沦为装饰,美不跌落为漂亮。他也差点成为永恒的游子这是两个在世俗观中对立的人,他们应该互为仇敌,但黑塞笔下,他们是完美挚友,阅读者也不会丝毫奇怪,因为我们忽略了名字,以理性和感性代称我想到了浮士德的高喊:两个灵魂藏在我的心中,纳尔奇思和歌尔德蒙就是这两个灵魂,他们相互博弈、渴望战胜彼此,用对方将自我的补完关上书,我很羡慕歌尔德蒙,我只认为是个感性的人,但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个比纳尔奇斯不如的人。我没有想过,是像艺术家去看这个世界,还是像思想家一样生活在“修道院”里.应该很多人和我都选了后者,觉得做人就是应该追求一种安稳、宁静和体面,最后发现自己过得不快乐。.我经常说“要去看这个世界”,但是朝不保夕的生活和内心孤独又难以承受,只能宽慰,生存就已经平尽全力,累了,再说✒️黑塞的文笔真的很美,开头就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在修道院里的夏日岁月,田园牧歌的自然风光,谁不喜欢这样恬静美好的日子呢?-如果麦果像译文的2007版,在序言提到荣格与黑塞的医患关系,以及性格类型学说,《精神与爱欲》或许会吸引更多MBTI爱好者来阅读·有别于现实测试中,J/P二限的互相交织,文学小说中的角色更加纯粹,黑塞把自己拆分,用内倾+思维塑造了纳尔齐斯,以外倾型+情感造就了歌尔德蒙,及像infp(哲学家)和infj(艺术家诗人)-可能有些牵强附会,但小说的许多描述,切实符合现在对两类人格的描述,比学术表达更加贴切,比如这几句,纳尔齐斯对歌尔德蒙说的话:像你这一类人,天生有强烈而敏感的器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你们的故乡是大地,我们的故乡是思维。你们的危险是沉溺在感官世界中,我们的危险是窒息在没有空气的太空里。你是艺术家,我是思想家·你觉醒了,现在也看出了你与我之间的差别,看出了心灵与理智的差别·对于你来说,世界由形象构成;对于我则由概念构成。我经常告诉你,你不适合当思想家,并且也对你讲,这并非你的缺陷,因为尽管如此,你却会成为形象王国的主宰,我永远也不明白你那个无须想象就能进行思考的思想世界·纳尔齐斯的话,充满了哲学感和对艺术生活的审视,这非常符合哲学家的特点,文字和语言,将概念固化-而歌尔德蒙,则是描写其经历和心理活动,年少时因为偶像崇拜想要成为主教,尝到了肉欲的快乐与神秘之后,逃出修道院,到广阔的世界流浪。迷失在森林中,穿过黑死病肆虐的城镇乡村,接近死亡,目睹人间悲剧;他与不同的女性偷情,沉迷肉欲,却又参悟不透爱情;他学习艺术,但又不甘于平庸的工匠生活,终为修道院创造出艺术精品后,为了美不论为漂亮,又放弃艺术·他每天的生活是不同的,也由此在世俗生活中认识到青春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以及人在生活中的局限,这也是为什么诗人和艺术家大多选择自我放逐,安稳的待在同个地方,是一种慢性自杀-黑塞通过自我的拆分,来表达“自性”中的矛盾,感性与理智的不协同,我想有不少人都曾纠结,我的行为,是理智的选择,还是感性的表达,硬币有两面,人却不止·其次就是欲望,本书相对于其他著作,人物长期沉沦于欲望中,以至于邪恶,成为诟病。但在看我看来,我们活在一个欲望炽热的时代,读这本书或许能看清自我#保持敏感也很棒#INFJ#INFP#成长#自我#我的私人书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