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这本书,我对译者林曳的一句话感同身受——“除了不舍,更多的是受到鼓舞的振奋。”作家弗朗西斯卡.韦德(英)所著的这本传记《女性如何书写历史:战火下的伦敦、五位女访客和自由先声》,记录了五位伟大女性的生平,及她们坚定地突破传统的桎梏,重塑自我、重构新的生活方式之旅。
可喜可贺的是,这五位女性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们是:意象派诗人H.D——历史上首位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奖章的女诗人;推理小说大师多萝西.L.塞耶斯——首批牛津大学女毕业生之一;古典学里程碑简.哈里森——英格兰首位获得全职大学教职的“女性职业学者”;历史学家艾琳.鲍尔——首位获得阿尔伯特.卡恩环球旅行奖学金的女性,一生呼吁和平;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名著《到灯塔去》《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向女性灌输的思想是女性的价值在于婚姻,接受的教育主要是语言、缝纫、音乐,都是为日后承担家务做准备,而更高等的学科(数学、古典文学)则都不在课程之列。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女性应该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及选举权的观念才逐渐被社会接受。新的职业机遇开始向女性敞开怀抱,然而,同工不同酬,女性在职场上的价值并不被认可,仍是社会主流意识。
本书的女性,大都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女性正经历剧烈变革的阶段,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在此大历史背景下,五位女性有的开始摸索前行之路,有的在探索职业起步,有的在思考如何在职场上具有更大的发展。殊途同归的是:她们都追求智识上的自由,打破加诸在女性身上的传统模式,自立谋生,以工她们先后来到了伦敦的梅克伦堡广场——现代欧洲思想先锋地。生机勃勃,披荆斩棘的新生活从此开始。这五位女性中有一两位彼此相识,剩下的也多通过共同的兴趣、朋友或伴侣而彼此联结,彼此影响,虽然她们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的时间并不重叠。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通过五个章节来介绍她们在广场的生活,但并没有事无巨细记录她们从生到死的每一件事,而是聚焦于那些看似不起眼,但实际意义显著的高光时刻。这五位女性一直秉持的观念:女性应该有一间独属于自己的房间,鼓励女性从家庭生活的“客体”转变为自己人生的“主体”,一种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生活、去工作、去写作的生活方式。
广场的住址在书中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和象征,代表的是五位女性“告别之前那个困守家中或是羁留别处的自我,来到新的地方试图开启全新的生活。”作者透过这一共同联系,让读者看到这些女性生命的“丰富”和“浩博”,以及她们坚持不懈地为创建一个更为平等的未来所作出的努力。
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她们也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命运交织,这一群体跨越时间、地域、种族与等级。她们在广场的生活,见自身、见天地,与过往的身份和关系告别;写下开拓性的著作;创立和平合作组织;翻译俄国文学、学习法国艺术,支持中国抗日……她们的视野开阔,是诸多领域的先锋,并贡献突出:“都拓展了学术边界,创新了文学形式,推动了社会规范的变革。”
历史中的女性,女性创造历史的叙事都应该被正视、被书写、被记录。这种理念也已渗透于这五位女性的著作之中。五位“铿锵玫瑰”拒绝受限于女性身份,一生都在寻找以自身创造活动为先的生活方式。此点,对于当今女性,就个人成就、母性天职、情感满足如何平衡的思考,这本书可以带来有益的启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