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豆瓣鉴书团赠给的《世间滋味》后,内心充满感动。在这个电子化、机器人化、智能化、魔幻化的时代,从文字中品味“世间滋味”是一件让人久违的事情。
编者陈原平老师对套书的总序以及杨早老师对本册“滋味”的序,已经很好地涵盖了整套书籍的缘由、内质、人、事、物。书中每篇文章都蕴含着对世间最好的映照,带有记忆、童年、地域、技法,甚至烟火气的“滋味”。
乡愁在滋味中弥漫,遍布大江南北。汪曾祺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谈及小时候吃过太多的“茨菇”,一度对其没有好感,但用了四十年后再次品尝这种食物,由于与其久别重逢,竟也感受到了对它的情感。同样,《荒年粥事》中提到的山韮、野葱、老蓟、黄花等粥菜,在荒年里成为人们珍贵的佐粥细菜,为人们带来难得的美味,更扣人心弦的是它们成为了童年的回忆。
滋味中的童年记忆无法避免。《日月盐水豆》中提到,自己小学时尝过的盐水豆根梅子的味道,成为了学校独特的味道。盐水豆来自外婆的关爱,梅子则是来自同学的心意,两者相互交易,创造了双倍的快乐。儿时奶奶偷偷塞给自己的杏干、晚自习上偷偷啃的瓜子,在作者笔下道出至味,而不是只是单纯的吃东西,更是一种冒险、快乐的体验。
滋味中的地域必然充满了对长短高低的比较。《温州小吃》《南京的吃》《陕西小吃小识录》《日本的豆腐》等,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在阅读过程中经过不同地域的品尝,感受到了万里路的行走和美食的滋味,在夜里阅读时也会被这种美食的引诱所唤醒。但是,在书中有一部分作者,用带有鄙视色彩的言语表达对某些地方食物的不满,这样的言辞让人产生无端的傲慢。汪曾祺先生在《城南客话》中有一句很通达的话:“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对食物不断探索、保持敬意、怀有好奇和包容的态度是必须的。
滋味中的声音是超越时空的呼唤。在《成都花会、灯会中的小吃》中,作者赶花会时品尝了锅锅魁,听到了那种食色生香的声响,让人赞叹不已。锅魁师傅“拿起擀面棒,在案板上啪啪叭叭地打出长短间歇的节奏”,瞬间如同亲临现场,身临其境,气息相连,仿佛闻到了面饼子出炉的香气。对于一个北方常年与面食打交道的人而言,无论身在何处,那一声声擀面的敲击声,都是对游子的亲切召唤。
《世间滋味》中的文章不仅蕴含着烹饪的认真、亲人的盼顾、故乡的月夜、昆仑山顶的风等味道,更有用文字照亮每个人精神夜空的力量。即使无法亲自体验,通过文字也能感受到万般滋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