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AGuideto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Tool-2021
Barack
2023/05/21
《AGuideto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首版于1996年,第7版出版于2021年。它是一套用于项目管理的标准术语和指南(知识体系)。PMBOK指南中的许多内容都是项目管理所特有的,例如关键路径方法和工作分解结构(WBS)。PMBOK指南还与有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执行和控制组织运营的一般管理重叠。与PMBOK指南重叠的老化学科包括财务预测、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预算编制和其他计划方法。
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e,于1969年成立于NewtownSquare,Pennsylvania,UnitedStates。它是一个非营利性项目管理专业组织。其服务包括标准制定、研究、教育、出版、当地分会的网络机会、主办会议和培训研讨会,以及提供项目管理认证。
TableofContents
1.INTRODUCTION
1.1StructureofthePMBOK®Guide
1.2RelationshipofthePMBOK®GuideandTheStandardforProjectManagement
1.3ChangestothePMBOK®Guide
2.PROJECTPERFORMANCEDOMAINS
2.1StakeholderPerformanceDomain
2.2TeamPerformanceDomain
2.3DevelopmentApproachandLifeCyclePerformanceDomain
3.TAILORING
3.1Overview
3.2WhyTailor?
3.3WhattoTailor
4.MODELS,METHODS,ANDARTIFACTS
4.1Overview
4.2CommonlyUsedModels
4.3ModelsAppliedAcrossPerformanceDomains
4.4CommonlyUsedMethods
任何一个项目,依然是由人去执行完成,也是为人而设计。所以在整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考虑到与这个项目产生联系的人。好比组织一个工作室来写一本书,那就既需要在写书的过程中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感受,需求和期望,也需要考虑工作室里面的各个成员之间如何合作?每个人的任务是什么?这些任务的截止时间分别是什么样?哪些人的任务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先后或者承接关系?就好像孙子兵法里面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自己的团队,了解我们的产品所服务的人群,这个项目才能保证至少不失败,也就是说,起码能够收支平衡。至于说成功,也就是回报大于产出,那就要看那是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情况,也就是当时的市场环境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到了7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不断更新。“要事优先”,讲的就是优先级,具体而言,就是可以通过重要紧急的4个象限来决定如何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在项目管理中,对优先级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人的问题,哪些是最关键的人要搞清楚。影响一个人对这个项目的重要程度的因素,可能包括这个人或这个团队对这个项目走向的话语权,他们所掌握的资源,他们作为消费者能够尝试的价值。同样的,我们可以把优先级的思路扩展到人际关系上,与我们所产生联系的这些人,哪些是最重要的?较强的关系,有爱情,亲情,友情;较弱的关系,则有我们仅仅只是认识的点头之交,或者仅限于合作场合才有交集的合作伙伴。如果资源充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许不明显;但是实际情况中,有冲突才是常态,所以能够解决项目中的,个人事宜中的各种冲突的能力,必不可少。
如果产品经理有段位的话,低级的大概主要经历放在推动项目进展上;中级的大概主要经历放在把团队力量发挥充分上;高级的大概才有足够的精力思考产品的本质。管理并不是发号施令,而是统筹协作。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有哪些人力资源可以运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他们的能力范围是什么?他们对自身能力估计的误差和冗余又有多少?比如,有的人能投入的时间可能是9个小时,有人可能是3个小时;有人所承诺的能实现的东西,在验收时完成率可以达到超过100%,而有人在规定时间内的完成度或许不足30%。人力资源是非标化的,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如果在实践中,要把管理上升为科学,就要量化。尽管与人打交道,是抽象的;但在建立起自己的方法论和做事风格过程中,要能够去把它量化。量化才好改进,才好泛化,才可迭代。这样的项目管理,才能尽可能保证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否则就是原地踏步;没有进步,就是退步。
只要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尝试文化。每个团队都会有自己的文化。文化这个东西虽然很抽象,但涉及的方面可能很广。比如,最基础的交流形式是什么样?大多数成员习惯于邮件沟通?还是通过即时通讯平台沟通?大家任务的分配形式是什么样?是细致到个人的任务?还是是每个人有一个大概的工作方向,由个人自己定义细节?一个人的习惯行事风格会影响他的结果;一个团队的综合行事风格,会影响整个团队最终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是相同的一群人,在不同的团队氛围之下,能产生的生产力也是不同的。往小了看,个人的思维方式,日常习惯等非物质的方面,就如同个人的文化。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的意识形态,传统思想等非物质的积蕴,就是它的文化。对项目团队的文化的有意识地培养,大概可以划归在重要不紧急的象限里。
项目管理,归根结底,还是对人的管理。当然,这种管理,并应该如同上级军官向下级士兵发号施令,而应该像一个会议的主持人,把演讲者、观众、政府合理地组织起来,以最终实现特定的目的。这本书本来是一个工具书,它的写法很有参考性,对一个具体的命题,它先是列出了条条要点,然后在要点下面进行更详细的展开论述。这样既可以避免列表式地罗列名目,也避免了让主题淹没在过多的描述性语言中。如果去应聘技术产品经理,或者产品经理这样的岗位,一些面试中常见的问题,就可以用这本书里面给出的一些最佳实践去回答。当然,这个回答并不是背诵书中的说辞,而是参考书中提供的要点作为自己的骨架,以我们自己的实际经历作为血肉,从而去给出详略得当的解答。其实就像写文章,有关键要点,有详细描述,才更鲜活生动。
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可能涉及很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能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资源可能都是不同的。常见的阶段可能有准备、策划、开发、部署、维护等。以技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来讲的话,对于比较小的产品或相对小型的公司,一个人可能会从前到后参与所有阶段,而且每个阶段之间的分野也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对于一个大公司或者是参与到一个大型项目的产品经理,可能往往只需关注于其中某些阶段,甚至可能是其中一个阶段的某一个步骤。我觉得这两种经验都应该具备。既然是同一个岗位,那它所需要的能力必然有很多是相通的,尽管因为参与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同,可能侧重有所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讲,入门的过程讲究矫枉过正,需要刻意训练,严格按照前任凝练的方法论去练习。到了实践中,必然是会有所出入,也可能对标准流程有所变通。当只有经历过了早期的严格训练,才有资格在后期变通灵活。所以守正为本,居奇为辅。
一个项目的管理过程是渐进式的,也就是说,从设定目标到目标达成并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带有迭代特性。第二点需要意识到的是适应性。情况随时可能会变化,所以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不能墨守成规。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很可能要对之前的计划做一些相应的调整,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敏捷开发在这些年流行的原因之一。因为现在的环境变化更快,产品的开发过程强调更高的灵活性。所以,管理项目,尤其是变动比较大的软件管理,也是在管理不确定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