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代电视剧的人,应该知道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据史料记载,乾隆曾六次南巡,深入江南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他此举只是为了体察民情吗?如果你这样想,那你就将问题想简单了。
关于乾隆南巡这件事,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张勉治在《马背上的朝廷》这本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详细阐释了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所表现的以动态张力及持续性博弈为特点的多面关系。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盛清的统治其实是由南巡以及更广泛的巡幸活动等政治文化所构建的,这也是本书取名“马背上的朝廷”的原因。
本书最重要的论点是,乾隆朝廷之所以利用巡幸,是因为它是有着政治效力、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活动,能够在社会各阶层中同时产生意义,继而有利于他们内部的意识形态凝聚与再造。
其实,巡幸这件事并非清代出现,《诗经》的《周颂》就有提到,可见它的历史之悠久,而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中,巡幸兴起过,被否定过,它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多重意义。到了清代,康熙与乾隆正是利用了这一内在的多重意义,恢复了巡幸之事,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平衡,除了迎合受经典教育的汉人精英的政治文化,主要是为了明确维持王朝的统治。
对于乾隆而言,巡幸可以展示满洲人的武力,也能体现旗人积极向上、纪律有素的特质,可以说,这既是一种行政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事业。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巡幸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战争状态。
南巡有利于乾隆对商业精英的培植,这也是朝廷经济收入的一个来源,还有利于他利用精英建的紧张关系,对商业精英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既鼓励又控制商业精英的方式,乾隆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来源,其中培植盐商是典型的代表。
乾隆还借南巡,推崇诗歌创作以及赞助汉学,似乎在重申汉族士人在地方社会的文化理念和社会身份。只不过作为皇帝,他此举其实是借助诗歌写作表达其政治目的,展现其民族统治是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在内地实现勤政和仁政的理想的手段。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乾隆多次南巡其实都展现了所谓的政治文化,其目的是为了维持王朝统治的意识形态使命。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官僚和君主的作用完全不同于康熙年代,巡幸的正当性也被极大的削弱,巡幸的地理范围也不断缩小。到了嘉庆年间,嘉庆只能在北方或塞外活动,而不能到江南。
在《马背上的朝廷》中,张勉治这样写道:“乾隆南巡盛况既是历史环境的产物,也是意识形态的需要。”的确如此,乾隆因南巡维护了家产制特权,抑制了由商业和地域精英所推动的地方分权的力量,同时重申了朝廷统治精神以及满洲王朝统治的军事基础。
总之,《马背上的朝廷》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明白乾隆巡幸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简单,它是一种政治文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