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也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马小光的军旅生涯如同一年的四季。从冬的冷冽,春的萌生,夏的煎熬,秋的收获。马小光从“马大事”到“马指导员”,从“心灰意冷”的熬日子到转业后的“激情澎湃”,并且连队花名册如数家珍。冬去春来的四季往复,磨平了“愣头青”马小光在现实中与连队融为一体。
在书中,孟佳怡贯穿始终。她是大北京唯利是图的代表,也是马小光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愣头青”到大城市后的“情窦初开”,以及马小光的“自以为”能留在北京任职。毕竟,他得到了大领导的赏识,转正或者提拔指日可待。与孟佳怡想要的北京落户不言而喻。
《上尉的四季》中写到马小光在任职“指导员”时,对连长周俊涛一步步退让,内心不断说服自己“跟连长对着干没啥好处,自己等待转业没多少时日”。他还用与孟佳怡的失败来劝诫自己。
马小光大概是经不住队员们的一次次推门而入,或者在退伍军人的事件发生等一些本可以事不关己就可以过去的事。但是他失眠,一晚上翻几百个身都睡不着。他主动找队员谈心,还送出自己的“手表”(这块手表真的很重要)。他熬好几夜制作党教育课件,他组织诗词会,放任队员养猫,他为队员的去留愤不平。
与他一起毕业分到基地的邱海青,却有着不同的经历。如今再回到基地处,邱海青戴上了两排资历章,而马小光还是窄窄的一排。在政治上,马小光帮邱海青写稿,但是在北京就职的人情往来,邱海青可指点一二。并且在任职连队指导员期间,马小光时不时跟邱海青诉说,总能得到心里的慰藉。
或许是连队繁忙的时光感染了马小光,或者唤醒了他原本的初心。他在连队送走了三次两年义务兵,他亲手“送走了”邱海青。
读诗会陶冶情操,在马小光烦闷的时候他就读诗。孟佳怡出现在脑海挥之不去时读诗。读诗遇见志同道合的朋友。读诗也是一项能力,他带领着连队读诗,让领导班子一直看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