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大作,终于拜读。
之所以把标题取成这样一方面是对康斯坦丁列文这个人物爱得深沉(他的行为实在是很符合ISFP的心流),一方面是托老确实在这部小说里把列文放到了和安娜一样重要的位置上。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后的心情远不如像看完隔壁陀老的小说那样让人为之一振,列文在小说结局的那一段“回到生活中”的心路历程也并不能让身为读者的我对于爱情的合法性和效用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是迷茫的,在这两个并行不悖的故事里,我被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勇气所感动,也同样被列文小心翼翼却终成眷属的爱情所感动。美好的人性在这两个个体身上同样的蓬荜生辉。但他们却遭遇了如此不同的结局——安娜死了,列文抱着对生活的某种怀疑但仍然坚定地活了下来。我否认所有对安娜人格上的攻击并坚决维护她的勇气,也反对那些把她的爱情悲剧单纯归结于社会压力的言论,因为这些都是在亵渎她对爱情忠诚的本心。她的性格或许并不完美,或许为此伤害了她的丈夫,但在追爱这条路上,她从来没有愧对谁;社会舆论或许给了她很大的压力,但从她对自己新生活的适应程度,足以看出她抗拒社会舆论的勇气、决心和能力。这个问题其实最终要回归到爱情这件事情本身。我们再来看一下小说的另一条线,列文,你很难想象如果当时符朗斯基与吉蒂在一起,而列文最终爱上了安娜,那么他的下场会不会和符朗斯基一样走向彻底的虚无。列文在这个故事里面,好像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个悲剧里的幸存者,并用这种幸存来彰显爱情与人生悲剧的无常。虽然我发自内心很欣赏列文那真挚的感情、虔诚的自我探寻和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可是我们很难说这就是列文的爱情获得成功的密钥,因为在小说“各不相同的不幸”的个体里,我们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性的光辉。甚至我觉得如果列文和符朗斯基的角色互换,他说不定也会做出为爱自杀的决定。因此,和安娜那条线相同的,对于列文在小说里的结局,我们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对成功爱情和婚姻的简单归因,而要回到爱情本身这个维度去思考。因为只有排除了那些爱情悲剧中理所当然的成分,才能瞥见它的价值。
我对此给出的思考是:爱的升华的必要性和苛刻。婚姻作为社会体制下爱情的最终结果,其本身蕴含了对爱情进行升华的具象过程。智者将其规定为社会的大众道德,这道德却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变成了愚人的枷锁。于是乎,在所有关乎婚姻的实践中,牛鬼蛇神群魔乱舞。在这个修罗场里,有的是没有做好爱情升华的准备就敷衍了事的(阿列克谢.压力山大与安娜)、有的是将这升华贬低成某种庸俗的社会身份认同的(斯潘捷)、有的是将这升华塑造成对自我的规训的(陀丽),婚姻与爱情的,而在这些选择的背后,爱情升华的纯洁性已经丧失,婚姻沦为了理性的被动选择。而与不幸家庭的升华不纯相比,婚外情等不被社会舆论承认的感情则因为爱情升华的条件苛刻而显得困难重重,安娜与符朗斯基的爱真挚得令人心碎,但却一次次地失去了升华的机会。当期待中的升华并没有到来,爱情的特性注定会让它走向下坡路甚至走向毁灭。
关于爱情的流动与升华,我将其归纳为五个阶段(非线性),而小说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处在不同的阶段中:利己的爱(完全从主体出发)不安的爱(客体冲突引发的不安)道德的爱(企图用道德控制爱的不确定性)虚伪的爱(道德失效后,用基督式的救世主式博爱取代具体的爱,换取虚假的平和)崩溃的爱和爱的自我否定(嫉妒与仇恨也由此产生)升华的爱(一种刨除利己的平和的爱)
安娜与符朗斯基从一种利己的爱最终走入奔溃的爱,亚历山大则一直处于虚伪的爱中,列文和吉蒂则是顺利过渡到了升华的爱。
说到这里,好像陷入了“社会舆论对反常爱情的压力”这个批判的路子里,但正如我所说,安娜在婚外恋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姿态证明舆论远远不足以成为她自杀的原因,必须说明的是,小说中也有反复提到,安娜的失败是从与亚历山大的婚姻中开始的,是第一次感情中的虚伪导致了她第二次感情对真诚无所顾忌的向往,并且真正让她走向覆灭的是在第二段感情中升华失败后无可避免地走向下坡路(而不是众人的指责),她的所有挣扎,自我怀疑实际上是她内心对自己的勇气没能换来善果的歇斯底里。当爱情已经覆灭,却要承担它所带来的重压,安娜最终走向了灭亡。
最后,今天情人节,借此希望天下的恋人们,都能彼此承受起爱人的生命之重。我希望善良的人们,你们都能像列文一样,获得踏实的幸福。
end.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