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苏琦。
原文链接:别碰我,拥抱我
乍一看书名,“自我决定的孤独”,很容易把读者的预期引向这样的方向:现代社会的人们因为沉迷于电子设备,而陷入肌无力、性无趣和爱无能的状态,人们在自我选择的孤独中彼此隔膜,在虚拟现实中迷失了方向,进而也丧失了集体行动的勇气和改变现实的能力。
这些议题,这本书都有所涉猎,但作者并非总是从负面的视角来加以看待和分析。人们的自恋,对自己身体权利的捍卫和对自身与他者距离的坚持,或许已经走过了头。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空间的加持下,或许已经趋于病态,但对这些问题作者并没有陷入一味的渲染和抱怨。
相反,通过爬梳历史,作者阐明了人们捍卫身体的权利其来有自,有其丰富的正当性。人们不可能通过对身体权利的拒斥来重回所谓从前其乐融融的状态,就像高铁车厢里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或许让人遗憾,但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回到所谓的热气腾腾的绿皮火车的年代。当下人与人的疏离有着诸多原因,并非都是人们自我选择的结果。而当前围绕“身体碰触权”的争议,或许能打开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因此,立足于当下回顾历史并提出未来可行的解决方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既没有一味感伤,沉湎于被美化的过往,试图回到鸡犬相闻的前现代,来解决当下的疏离感,也没有对人类数字化生存的未来过于心怀忧惧,更没有在回不去的过去和迷茫的未来间进退失据,而是试图在厘清身体权的历史轨迹、现实推手和未来走向的过程中,探讨如何对当下的纷扰进行可能的纠偏,进而重回中道,划定人们在新时代的身心相处之道。
网络时代的众声喧哗很容易产生放大失真效应。身体的脆弱感、非现实感和人们更愿意在网络空间而非线下达成亲密关系,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但这种认知充其量只是局部真理。一方面疏离感是拥有闲暇和发言权的人的奢侈品,试想那些每日穿街走巷在熙攘人群中穿行的快递小哥们,哪里会有这样的感慨。
而从历史层面看,在惋惜彼此疏离不能享受正常肌肤之亲的当下,人们似乎很容易忘却就在不久之前,身体的脆弱性和生存空间的逼仄还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而在全球大多数地区,这依然是一种奢求。
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充足的个人自主空间,彼此间合意的距离,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折射的是一部各色人等不断抗争和曲折进步的历史。怕身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