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曾经引起了“美学热”。我很喜欢重读@长江文艺出版社这两本书。
两本书都谈及“羊大则美”“羊人为美”。羊大则美,说明美与感性同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关系。羊人为美,人戴着羊头跳舞是汉字“美”的起源,说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美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美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的感知。古代没有艺术的概念,“美”包涵在实际的需求里,审美的发生服从于功利。功利先于审美,功利孕育审美,功利决定审美。广义的善即为功利,善即美,这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点。
李泽厚所说的华夏美学,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美学。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的特点在“兴”,这是情感的兴起。“乐”融会情感与理解,是人格修养的高层次。成于乐,前提是“立于礼”,“礼”为诗之本,亦是乐之根。周公制礼作乐,为“天地之序”,孔子复周礼重人伦谈修养,礼乐所包含的教化与审美的二者合一,奠定华夏美学的文化基础。
孔子缔造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美学原则,中国人对美的理解还受到道家哲学、《周易》等影响。儒家美学尚实用、世俗化、重政教伦理;道家美学尚无用、超脱日常、重自然情性。儒与道,骨干与血肉,对立与统一。
这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人生领悟,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追求;有“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的逍遥态度;有“虽体解而吾犹未变兮”的生死再反思;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宁静致远;有“师心不师道”的返璞归真……
这些都建立在一种心理主义的基础之上,即以所谓“汝安乎……汝安,则为之”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热衷从逻辑上去讨论美,他们构建了许多美的理论,西方美学的传统重在“言”。
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象”,古人很少讨论什么是美,我们说:“境者,心造也”,境与象结合,即意境,即境界。不是美而是意境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旨。
情感本体或审美心理结构作为人类的内在自然人化的重要组成,无论中西,美共存于人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