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网上搜:“你会孤独吗?”百分之九十的回答都是:会,孤独其实人生的常态。
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生活去问别人:“你会孤独吗?”一般得到的回复都是:不会。并且还会给出一堆理由。两者回答之间的差距在于,承认“孤独”好像成为了一个丑事,大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孤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英国知名积极心理学专家谢丽尔·里克曼撰写了一本《孤独缓解手册》,也许在这本书中能够给我一些关于“孤独”的解答。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独孤”进行拆解,并给予一些可行解决方案来帮助实现自我接纳、增强自我信念和学会自我关怀。同时你也将理解独处和孤独的区别:感谢独处时光,庆祝独处;应对孤立;与他人建立联系;与自己建立联系等。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孤独的呢?也许是小时候犯了错,老师要求你面壁思过,你看着操场上同学们在一起玩闹,你觉得孤独并且因为惩罚而觉得羞耻;或者如果不听话,听到就是父母说:在不听话就是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于是,你就越来越觉得孤独是件坏事。书中说:“我们不想被贴上孤独的标签,但同时,基于我们对归属感的渴望,以及对受欢迎程度的高度重视,孤独的感觉就像是在承认自己不受欢迎,承认自己的失败。”
所以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产生了对“孤独”的忌讳。但是“孤独”其实只是一种感觉,与饥饿与口渴一样,只不过孤独表示我们缺乏人际交往所带来的喜悦。
近一期的《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徐京坤,这个成为世界上首位单人不间断跨大西洋的独臂船长,在面对采访的时候,大家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在大海上,可能会十几天什么都看不到,只看的见海水,你会觉得到孤独吗?你怎么面对这一种孤独的?
徐京坤承认自己也害怕孤独。在茫茫的大海上,爬上三十米的桅杆,会恐高,在黑夜潜到海里割船帆,面对上万米黝黑的海底时,也会有深海恐惧。但是他学会在船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姿势,让自己放松下来,给大海唱首歌,也会去读《三体》,总之,他“在船上的第一原则,就是让自己舒服起来。"书中说“自我接纳是摆脱孤独,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一种根本的策略。”徐京坤就是在学着与自己相处。
还有一点就是:专注于当下。作家梭罗在28岁时,刚从哈佛毕业的他离开了繁华都市,来到偏僻的瓦尔登湖,用白桦木建造了一幢美丽的小房子,然后在这里孤独地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他每天读书、思索、写作,用大量的时间观察大自然,考察瓦尔登湖,开启了心灵与自然的长久对话,写下不朽之作《瓦尔登湖》。书中写道:“独处时平静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敏锐,因而能够注意到平时会忽略的细节,欣赏到平凡生活中美好。”
在航海家伯纳德·穆瓦特西耶的《漫漫长路》中,在一场跑环球赛中,伯纳德即将达到终点,而且是冠军,但是在面对终点线的时候,他选择了退缩,因为他害怕面对人。伯纳德是个苦行僧式的人物,他在甲板上练习瑜伽,把芝士喂给飞来的燕鸥,他一个人航行如此愉悦。也许我们总说孤独很可怕,但是伯纳德会不会是那个唯一,在享受孤独的人。
我们不需要全部的摆脱孤独,孤独也不会永远远离我们。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能在孤独中享受快乐,也能在社交中找到自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