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的这一眼看穿了我们整个时代,看穿了我们所有的碌碌无为,所有的钻营牟利,所有的虚荣自负,看穿了我们傲慢、浅薄的精神世界里一切肤浅的游戏。不知不觉,已经连续阅读完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第四本代表作。前后阅读了《精神与爱欲》(1930)《悉达多》(1927)《在轮下》(1906)。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中国的老子为我们留下不少篇章,在那里生活的两极似乎在电闪之间触手可及。”《荒原狼》也不例外。小说《荒原狼》的叙事很具独特性,最开始的《出版者前言》安排了叙事者“我”,告知读者这本书是“荒原狼”的手稿,介绍了“我”与“荒原狼”哈里·哈勒的相遇,“我”对他由开始到讨厌,到被他吸引,产生兴趣,同时也像读者透露了一些“荒原狼过的是种自杀式的生活”。由“荒原狼”最终的不辞而别,引出他的手稿。于是,叙事者换成了“荒原狼”——哈里·哈勒。手稿中的叙事与出版者前言的叙事,有重叠之处,这样的重叠,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让读者更加确认“荒原狼”的存在。在“荒原狼”的手稿中,又出现了一本《论荒原狼——仅为狂人而作》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论述了哈里身上的“人性”与“狼性”,读完之后,主人公意识到自己也具有这种二重性。可以说,小册子是真本书思想的核心,它透彻的分析了哈里的二重性,“人”“狼”冲突带给他的痛苦。对他生活与命运的影响,最终,也指出“用狼和人这种天真的二分法去解释像哈里这样性格复杂多变的人,实属一种极其幼稚的尝试。”论述了人的性格复杂。最后,又给痛苦的荒原狼,指出了摆脱痛苦的道路,这条道路不是自杀,也不是简化自己的灵魂,比如说只做狼,或者退回童年时代,即使只做狼或者孩子,灵魂中也还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与冲突,还是会痛苦。那么正确的道路呢?你得踏上一条更为漫长,更为寸步难行的修身之道。你得将你的双重性成倍激增,将你的复杂性加倍复杂化。为了到达终点,得到安宁,你不该缩小你的世界,简化你的灵魂,而应容纳更多的世界,最终将整个世界纳入你痛苦拓宽的心灵中。每个人的出生意味着与宇宙分离,意味着与上帝分离、与其划清界限,意味着痛苦的重生。回归宇宙,结束痛苦的个性化,修身成神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灵已广阔到足以重新容纳整个宇宙。读完小册子的主人公哈里·哈勒,应邀参加聚会,发现与会者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而他的反战言论遭到斥责,更觉自己孤独。但对我而言,这个夜晚是我最后的失败和逃离,是我向市民世界、道德世界和学术世界的辞行,是荒原狼全面性的胜利。这是逃亡者和战败者的辞行,是在自我面前宣告破产,是一次没有安慰、没有优势、没有幽默感的告别。我向我曾经的世界和故乡,向市民性、习俗、丰富的学识辞行的方式无异于一个胃溃疡患者向烤猪肉告别。那一刻,哈里觉得自己的人生只剩下厌恶与痛苦,“必须活下去”从未像此刻这般令他痛苦,他里又一次想回家用剃须刀,自我了结。但是他又无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所以陷入极限拉扯,他怀着炽热的求生欲,四处乱跑。在一个小酒馆遇到了赫米娜,对哈里而言,她就如同一面镜子,能够理解他。为他答疑解惑。在赫米娜的交往中,哈里尝试了他以前无法想象的生活。最终,在魔术剧院,哈里看到了自己性格的多重性,远不止“狼”和“人”那么简单。哦,我领悟了一切,理解了帕布罗,理解了莫扎特,听见他在我身后的某处可怕地大笑。我知道口袋里有成百上千颗生活游戏的棋子,因了解这场游戏的意义而感到激动万分。我愿意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次体验它的痛苦,再次因它的荒诞不经而战栗,再次并时常穿行于我内心的地狱。终有一天,我会更好地玩这场人生游戏。终有一天,我会学会笑。帕布罗在等着我,莫扎特在等着我。此时的哈里,开始接受自己性格中的多重性,走上了小册子中所说的修身之道。而帕布罗、莫扎特就像是他的向导,但他学会笑的时候,意味着“他的心灵已广阔到足以重新容纳整个宇宙。”灵魂的冲突,是生而为人避免不了的。这种复杂的冲突,会让人痛苦万分。人的内在就像一个战场,时不时地在进行斗争,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心灵变得足够广阔,学会与“胸腔里的痛苦和平共处”,获得内心的宁静,就获得了幸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