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心理学、哲学著作,于2013年12月首次出版。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方式,描写了一名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在听到了一名“哲人”的主张“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后便来与其争论。“青年”逐渐在一夜一夜与“哲人”辩论中懂得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岸见一郎,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现居京都。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 古贺史健,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 本书通过描写“哲人”与“青年”在五个夜晚的对话来体现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主题分别为:“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和“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该部分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在第一阶段就明确提出与弗洛伊德著名的“原因论”相反的阿德勒“目的论”。“原因论”认为人的现在(结果)由他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影响和决定。“目的论”认为是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符合当下目的的意义,这才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因此也否定了“心理创伤”的存在。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一部分开始提出人的自卑感来自于“追求优越性”,也就是人的自我价值判断。而自我价值判断来自于主观性的解释,所有的解释和价值的赋予都建立于社会意义之上。如一美元所承载的价值是一种常识,但不是客观意义的价值,如果世界上只存在“我”一个人,那这“一美元”便没有了价值。因此价值问题最终又回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这部分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一概念。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提倡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我们不应干涉他人,也要停止寻求他人认可。关于自己的人生,能做的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或看待自己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也不必在意。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人们可能会担心,不顾他人的意见和评价会不会造成“以自我为中心”。对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拼命追求认可”的人反而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为这种人失去了对人的关心而只关注“我”,这是一种对自己的执着,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该部分也是本书的最终章,提出了上述所有观点及问题的解决之道,便是:接纳自我,活在当下。这是一种“肯定性的达观”,如“尼布尔的祈祷文”: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本书朴实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大幅降低了阅读门槛,对于一般读者,不需要任何心理学相关知识储备就可以阅读此书,这使得它的受众更加广泛。生活给了我们许多枷锁和束缚,很多年轻人就如书中的“青年”一般,深陷于自卑和自我。许多读者称自己的三观在读完本书后被完全颠覆,阿德勒的“目的论”将改变人生的责任和权力交由我们自己,正如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解脱这些枷锁和束缚,就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勇于承担这些责任和权力。 许多孩子从小时候起便被教导要听话、要懂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做一个别人喜欢的小孩,久而久之,这些孩子习惯于去满足他人的期待、追求他人的认可,努力去成为那个“所有人都喜欢的人”。他们追赶那个“别人期待的自己”,却忽略了自身的感受,慢慢地“活在了别人的人生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讨好型人格”。但这样的人通常活得疲惫而痛苦,对此阿德勒提出了解决方法——“课题分离”。当你为了满足他人而改变自己时,就已经被别人的课题而干扰了,懂得课题分离,保持独立思考、坚定自身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阿德勒否定了陷于过去,也同时不应过度关注未来,因为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就如书中哲人对青年举的例子:“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当我们真正聚焦于当下时是不会为过去或未来而烦心的,因为“此时此刻”的光芒足够耀眼,那种光强烈到我们根本看不到昨天或明天。 参考文献: ①李望舒:《关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02期。 ②励骅,郭本禹:《阿德勒心理治疗方法与当代心理治疗整合精神的契合》,载《心理科学》2012年第05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