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Stone推荐的姜乙老师的译本,非常优美流畅且散发着佛性的光辉(毫不夸张)!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是那个面对乔达摩的年轻悉达多,或是故事最后轻吻悉达多的乔文达,内心被一股圆融完满的感动充盈。
这本书有三个地方戳中我的泪点。
第一处是悉达多的父亲在经历了一整晚的辗转反侧,最终答应放悉达多离家走上沙门的苦修之路,他对悉达多说:“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这一幕像是许多父母面对长大的孩子奔赴自己人生选择时的场景的缩影,而且对于悉达多的父母而言,这就是最后一面,悉达多再没有回去过。
第二处是乔文达正沉浸在皈依了乔达摩法义的喜悦中,我能想象当时乔文达心中应该是溢满了蜜糖一样粘稠的温热,他找到了能接纳自己并为之践行一生的东西,但乔文达随机又得知一路相伴的挚友悉达多要与自己走上不同的道路,就此分别了,落差感异常强烈。
第三处是迦摩罗在弥留之际望着悉达多的双眼,回忆起第一次见到悉达多的样子,那个赤裸身体、双足布满灰尘的沙门青年。“悉达多,你又有了沙门的眼睛。”“这样也好。和见到佛陀同样好。”悉达多与迦摩罗的死别似乎并没有什么遗憾,这份平静的氛围勾起了我对他们两人之间过往种种的想象,书的注释里提到了佛教的“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我没办法平静的接纳这些苦,它们唤起我如孩童般的世人的情感,我被这些情感折磨,但这样也好。
书中还有一处情节让我感到恐惧。悉达多梦见迦摩罗养在金笼中的知更鸟死了,于是梦里的他“取出它,放在手中瞧着,之后把它扔到巷子里”。这三个连贯的动作,冰冷不带感情,一气呵成,读这句话的我仿佛也代入了那个从浸淫了诸多世俗欲念的肉体中剥离出来的悉达多,以旁观者视角看着自己漠然地丢掉了宝贵美好的那部分自我,即刻醒悟自己已然变质,吓出冷汗。这个译本的文字真的有魔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