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前256年赧王崩、周亡,共148年。在战国时期,争端不断,连横合纵,诡辩纷呈。通过阅读史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成对历史更深刻的认知。
本书里有些人物年龄和白话表述上的错误,但在这么庞大的工程中,这些不会对阅读产生太大影响。
从三家分晋写起,划分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由于礼乐崩坏,贵不能临贱,贱不以承贵。而破坏礼乐的,正是周威烈王本人。司马光认同孔子的血统论和尊卑制度。他认为,如果天子出生时被调换成为流氓地痞,那么他一生都不可能成为天子。血统虽然重要,但养育和教育更为关键。如果仅仅看血统,那么司马光以微子、季札不受帝位来论,就是在讽刺赵光义继承帝位的人选不合适。
对于威烈王而言,承认三家诸侯可以获得朝拜,满足虚荣心和周天子帝位的获得感。而对于司马光来说,周天子承认他们的地位,就是将悖逆之贼扶为肱骨诸侯,导致周礼崩坏。
在七国之争中,赵国长平之战元气大伤;魏国两次围魏救赵;苏秦说动六国时,秦国十五年未出函谷关,追着旁边的魏国打了十五年;韩国只是弹丸之地;楚国楚怀王一手好牌打烂,又经历政变春申君被杀;燕国之子之乱,昭王励精图治又不敌儿子败坏。齐国被燕国乐毅差点灭国,后靠田单苟延残喘多活了几十年。可以发现,只有秦国没有大乱没有暴动。
昭襄王的一手好牌,只要后面的帝王有点野心,统一六国就是水到渠成。即使昭襄王多活二十年,历史也会大不相同。
在一百五十年的战国史中,君臣不信才是大忌。六国合纵,秦国逼迫连横化解,并开始长达十五年的蚕食魏国。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所求无非是名利,率六国印,风光无两。
司马光对孟尝君的评论也很赞同。孟尝其人,沽名钓誉之徒,好名,只在乎能人秉性,其门客大都无才,实为养国之蛀虫富自己的名声。张仪许给五国空头承诺,一步步骗取五国信任,着实厉害。
最值得一提的是乐毅破齐。乐毅打的只剩两城,燕能灭亡齐吗?文中写乐毅等两城人归心,想攻心为上。历史只会记载事件,但能读到此处的读者不是傻子。
灭两城容易,但其他五国不会坐视燕吞并齐!秦齐素为仇敌,最好的办法是秦牵制其他四国,让燕顺利灭齐。但秦不傻,形成了五国坐山观虎斗的情景。乐毅、昭王、五国都知道,所以两城围攻了三年。燕昭王对乐毅的信任令人动容,可惜昭王去世,继位者听信谗言,齐国田单逆风翻盘,助齐复国。
如果是昭王,田单计策决不会成功。但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六国中虽然有人才、有明君,但还有更多的庸主,而秦国几乎没有庸主。
就地理优势、文化、文学等方面而言,临淄和楚国最为卓越。所以,六国从哪一步开始输的,其实并不重要。看完这180页,可以发现:帝王、臣子、君臣之间的关系,心狠手辣、欺诈阴谋,六国基本上是没有赢过的。六国局势要想逆转,贤明君王必须活得长久,平庸之主要短命,不能有昏庸之主。然而,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即使六国从哪一步开始,也不可能逆转。这就是历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