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3000年的中国(增订版)》施展/湖南文艺出版社/2023-4
---
文丨云海
《枢纽:3000年的中国》是一本野心很大的作品,施展在2017年初次出版时就引起了热议。作者尝试以新的范式封建社会(终结于秦)、豪族社会(汉武帝至唐末)、古代平民社会(北宋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每一次结构性变迁的动力机制,呈现为在制度当中活动的诸多行为主体的博弈过程(自生秩序与集权秩序之间的张力)。在大循环中,当人口变化和技术发展引发新的经济要素出现,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社会出现动荡,随后均衡又会重建起来。
因此,中国每一次朝代崩溃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土地兼并,而是在于人地压力。一个朝代承平日久,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人口繁衍茂盛、土地兼并严重。随着人地压力越来越大,最终会出现流民,导致帝国秩序濒临崩溃。而朝廷应对流民问题而采取抑制兼并的常规做法通常无法取得成功,因为只有技术跃迁(工业革命)引发的现代经济才能吸引庞大的人口,而古代中国由于庞大人口而难以内生地实现这种技术跃迁,始终无法突破小农经济“内卷化”发展的怪圈。
正是古代平民社会无法走出这个“低水平均衡”的困局,中国历史陷入了全无历史意义的治乱循环当中,直到西方从外部带来了现代经济与现代政治法律秩序,中国才开始突破自我,走向痛苦的现代化转型。经过20世纪的革命与战争,中国开始转型为现代平民社会,这也正是我们正在经历、尚未完成的第四轮历史大循环。
从这个理论范式出发,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秩序的失衡就得到了一种新颖的解释。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崛起的奥秘,并非我们通常以为的加入WTO,真正重要的两个条件分别是:西方世界进入创新经济的时代,带来了制造业流程的大规模外包;中国的土地财政,让中国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获得了最为强大的承接外包能力。这两个条件的时间耦合,带来了中国在21世纪初如此之快的制造业发展速度,也决定了中国模式的不可复制性。
分析至此,作者抛出了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课题:今天的中国在物质意义上再次成为世界体系的自变量,但中国对此仍未拥有足够的精神自觉。这种精神自觉,应该将“中国”视为全球格局中世界秩序的海陆枢纽,以及一个内在的超大规模的体系。这种内在的体系性,成就了中国外在的海陆枢纽地位,并以其超大规模性而获得足够的动能,打通内、外两重秩序,将人类秩序联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精神自觉。
尽管《枢纽:3000年的中国》书中的有些观点突破常规,有些细节值得商榷,有些逻辑值得推敲,但跨界研究本就不易,而这种整合现有理论并进一步开展理论构建的尝试,在理论界以西方为中心的当下,尤为显得难能可贵。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