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新冠大流行结束,关于这场大流行的一切似乎已被扫得干干净净,如同秋风飘落的落叶。但在媒体数字化的今天,仍然有一些媒体,如《新周刊》等,发文不愿潦草地告别新冠。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大流行中的人们来说,或许无法准确地描述大流行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回顾历史,看看过去每次大流行所意味着的。或许,这就是当下我们所能做的不潦草地告别它的方式。约瑟夫·P·伯恩的《黑死病下的日常》就是这样一次回顾,他以史料为蓝本,特别是较为准确的统计数据,记录了黑死病大流行下的日常生活。当瘟疫来去之后,不同世纪人类社会的反应成为了他所关注的重点,也是本书记录的重点。
说来讽刺,我们在大流行中的处境竟然和数个世纪前的人类社会无甚差别。三年前,大流行刚刚开始,我在某次“胆颤心惊”的旅途中读了笛福德的《瘟疫年纪事》,感叹着数个世纪前人类的无助与无序。三年后,通过这本书更全面地了解了黑死病第二次大流行,我更加小心翼翼、诚惶诚恐。与过去相比,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瘟疫大流行时没有太多的长进,尽管卫生体系更为全面、传染病学发展更为成熟、医学也突飞猛进。然而,这些改变并不能改变人类面对未知疾病流行时的恐惧和无助,隔离和封锁仍是常态,生命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权衡仍在存在;甚至由流行引发的歧视和辱骂也未曾改变。这种现象令人不禁疑问,究竟瘟疫改变了什么?如果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过去似乎就是现在,每次瘟疫下的日常究竟改变了历史上的哪些方面?
历史上,黑死病实际上成为了欧洲黑暗中世纪结束的序曲。劳动力的锐减、传统封建统治阶层势力的削弱、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等等,宣告了曾经牢固的阶级关系的动荡。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即刻发生的。通过本书所描绘的瘟疫肆虐下的日常可以发现,这种改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何时发生改变,道德的天平何时开始倾斜,财富何时开始加速积累导致分化等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但在一次次瘟疫来去间,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些变化。数年后,当人们潦草地告别大瘟疫之后,历史学家们再度回望,才看到了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
无论我们如何,当代大流行已经被宣布结束。无论我们拥有何种态度,我们终归是要与它告别的,无论是厌恶的还是潦草的。这次大流行和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都不同,但又相似。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人类社会似乎还是不堪一击。真正改变的是什么,社会经济又将如何变化,或许要留待未来历史学家来评价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