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挺过瘾的。虚拟了一个极端条件下的杀人事件。案件情节既简单又复杂。通过模拟法官判词从多个角度探究法律的本源和实际应用。一个故意杀人罪掰开揉碎讲,涉及刑法里的诸多概念,立法目的、自我防卫、紧急避险、犯罪故意、自陷风险等等……耳边响起了柏浪涛的声音……这个极端案例更深层的意义是探讨法律和道德的边界。
我不赞同这是自我防卫或紧急避险,因为当事人采取的行为并没有减轻实害结果,杀人和饿死都是牺牲生命,区别在于数量。这又涉及到“多个人的生命是否能以牺牲一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加以保全”这一经典道德伦理题,我倾向于不能。我也倾向于认同立法至上原则,纵然放在这个案件里是两难,但在一个主观意识多元的社会里,手握司法大权的法官应当抛开个人的好恶,对法律条文进行平实的解释。这才是对绝大多数人的公平。纵然在情感上希望当事人无罪,但法律总有不可避免的偏颇之处,法律是多元的人类的持续斗争,不能寄希望于法律来实现绝对的正义,但法律的尊严又要求法律必须追求绝对正义,坚信绝对正义的到来。如此,法律需要不断被填补。
全书值得思考的角度还有很多,比如抽签行为本身是否公平、被害人承诺是否还有效、有罪判罚并不能威慑其他人那惩罚的意义是否还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等等……美中不足是翻译拗口不通顺,但依然精彩,值得五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