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连着读了两本讲诗歌的书,读得痴迷不已,称赞不绝。一本是《日本的诗歌》,主要解读了日本的汉诗、和歌和中世歌谣传统;另一本是邵毅平的《诗骚百句》,主要解读了《诗经》和《楚辞》。
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在解读古代诗歌的“身体性”上,摒弃了课本上的假道学正经,揭开了“诗三百、思无邪”的遮掩。它们勇敢地直面古人对身体愉悦和欲望的表达,比如《诗经》明明是写野合的诗,就应该承认它是写野合;写幽会和外遇的诗,就应该认真承认它是在讲出轨。而不是像中学语文课那样,一边把《诗经》捧上天,要求学生们背诵,一边又虚伪地掩盖,害怕学生们发现有些内容不宜,还要警告那些“思无邪”。
《日本的诗歌》很坦率,它是日本的古典诗歌研究者在法国学院进行的经典演讲。作者带领我们解读日本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身体性、歌人基于身体的情感模式,甚至是搞基的诗歌。这很有道理!诗歌本就是人的兴之所至呼号的结果,畅快了就应该喊出来,符合那句话:“有了快感你就喊”。无论喊出来的是妓女还是急着寻欢、为寻欢竟倒卖高级外套的乡土子弟,还是执行访妻婚、以诗歌跟恋人相和互表衷肠的贵族女子,亦或是在乡下有妻子却大声赞扬“阿波的年轻人(男的)腿和小肚子长得真棒”的肉体之欢的男人。
我很喜欢这种坦率的态度,也很喜欢作者轻松、深刻地总结了许多我感到模糊的观点,比如日本唯一的女性文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发明,表达了自我与歌人和自然的一体化,还有妓女在日本古典诗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歌以及对生命的朝生暮死及时行乐的态度。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好看了汤浅政明的新电影《平家物语:犬王》,他在这本书中也有所提及。他以“能乐”大师世阿弥的命运——“开始时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无比宠爱,最后遭到统治者的猜疑和忌恨……被流放”来凸显日本文学传统最浓烈的哲学底色:“不知明天的命运,就是这人生的现实”,这是当时的一种强烈时代情感。当然,这种情感也涌现出了歌谣中不断重复的主题——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以及瞬间性积极的现世享乐主义。
作者引用了一首短小精悍、极具代表性的歌谣,这首歌谣也引导了我想起了ZARD的经典名曲《夢の中へ》,它似乎也可以视为古典文学精神的现代传承。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