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的称谓起源于周王朝,用来区分华夏部族和四方夷狄,通常是种蔑称,这种思想随后被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继承。词语“中原”最早出现于《诗经》: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一、春秋五霸
《封神演义》以商朝的历史写就。商朝时各地的方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交通极为不变,只能依托水路进行交流,首领臣服于商王,帝辛的商国就属于方国,
周朝采用诸侯来管理天下,末期时的君王力量日益微弱,“烽火戏诸侯”更是让王权跌落神坛。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清华大学2012年整理战国竹简时,发现周幽王主动进攻申国的史实,导致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国。诸侯的力量不断强大,中原地区先后出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霸权活动,不过它们仍视周王朝“天下共主”的身份。齐桓公、晋文公更是采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以“尊王攘夷”号召天下诸侯。
鲁国伯禽与齐国姜尚被周王朝分封于泰山的南北,伯禽带领鲁人学习周人的习俗,诞生此地的孔子潜移默化地深受礼仪文化的影响。齐地属于盐碱地,适宜产盐而不能种植,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提到了淮北的盐业文化。齐相管仲构筑民富而国强的思想,使得齐国发展壮大,北杏会盟是第一场由诸侯主导的联盟。随后齐桓公以盟主的身份多次组织会盟活动,以对抗四夷的入侵和诸侯的纷争。
二、吴越逆袭
钺在器铭中写作“戉”,学者认为於越民族可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钺,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地处东南的蛮夷之邦勾吴始终没有放弃姬姓的血统,这或许是两任吴王阖闾和夫差未把越国作为关注点的原因所在,这种焦虑的特殊身份,未被楚国人伍子胥所理解。
吴国直捣楚昭王的郢都后,夫差修筑人工运河邗沟以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河流,委派大夫徐承带领最早的海军进入黄海攻击齐国腹地。越王勾践也参与到中原争霸活动中,其吸取夫差失败的教训,执行尊周王的战略,并将都城北徙琅琊,即便被列国视为野蛮之君,仍以霸主身份调解列国纷争。
三、战国风韵
在晋文公的率领下,晋国不断强大,不过此后君主始终处于傀儡状态,如周朝晚期时的国君一样无法掌握实权。经范氏、中行氏、智氏等六卿内乱、四卿内乱之后,晋国被斯瓜分标志着历史走入无礼的战国时代。内乱期间智瑶水攻晋阳城是有记载的第一次水攻,而当智瑶失势后,刺客豫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想尽办法行刺赵毋恤,“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各国纷纷开展变法活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人才涌入魏国,魏武卒更是名震天下。商鞅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学成后也回到家乡魏国,只是未被好大喜功的魏惠王重用,“商鞅变法”促成秦国走向统一之路。赵武灵王的变法,让赵国具备争霸天下的资本,只是沙丘之变表明他已被赵国人抛弃。春秋战国时人们的思想极其开放,“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都是周的子民。人才频繁流动,生在一国却为他国服务属于日常。如为秦国效力,攻打魏国的张仪和范雎都是魏国人,孟尝君先后合纵攻打秦国和齐国。
对于美人计的运用,西施作为间谍被奉献给吴王夫差,以扰乱吴国的经济发展。赵姬送给国君异人,毫无权力的吕不韦自然构不成风险。春申君为巩固权力以维持自身安全,李园之妹是他的选择。如何避免婚外子的现实,周人早已制定出相关制度来确保血统的纯正,《仪礼.曾子问》:“三月而庙见,称来妇也。择日而祭于弥(家庙),成妇之义也。”
天下分分合合,战火不断。作者茅庐小生描绘出春秋战国的纷争历史。对于历史事件,作者对有些内容面面俱到,有些却毫无谈及,不知是否是有意而为?书中不乏带有主观色彩的感悟,相对而言《资治通鉴熊逸版》显得更为客观。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