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以饮食为题材的散文书籍,收录了多篇文学名家对家乡和各地饮食文化的深入谈写。这些作品记录了美味食物的吃法和怀念乡情的种种开心趣事,它们都和吃的食物、人物有关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我们中国人对吃的讲究颇多,每个人每个地方有相似之处却又有着区别不同。怎么吃吃好懂吃,其实是门学问,也是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参透理解。
本书第一节选了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一文,炒米和焦屑,一种当地的小吃,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零食、小点心之类的。可以用它来招待客人,闲暇时光自家人当零食吃、饿时来不及做饭可以用来先充饥。炒米做法在当地颇有讲究呢,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忙碌起来,因为有季节时间,得请炒米手艺人来家中制作,方可炒一定的品质。在当地有人还把炒米练成了手艺做,因为被请来之来完工后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或报酬。焦屑,类似一种锅巴,煮饭煮糊掉的最下面一层拿来晒干后,可以当时粮食、物质基础条件有限,这两样食物却是他们生活里,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虽然那个贫穷动荡生活的年代,但生活的乐趣还是有的。这两样食物让作者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家乡成长的快乐记忆。没错,没够让人回味的食物,是有故事的。
本书第二节选了四方食事节选的名家作品,有贾平凹讲的陕西小吃、邓云乡讲的荞麦面、周劭的讲过年三明物。这些作品都表达出了他们自己家乡好吃的美食,和他们口中有趣有来由有好味的事情相连。这些很能勾起读者的思乡之情。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乡情。每当自家或者街坊领居送你一份扣碗、磨豆腐、米粉等,总觉得那个时候吃到的美味依然能够回味无穷,快乐无比。在过年的时候,餐桌上必有的大菜,做法细节也是层层叠叠,让人融入到乡里乡亲的惬意生活味道,有地方浓浓的特色,情感。大人小孩亲朋好友之间,礼尚往来,总会挑些应节的礼品,大多是用的、吃的、收藏的。相互之间走访做客,送祝福,预示来年日子更美好。
全书共有四篇章,篇幅简短情感真实,内容接地气,汇集名作家们的饮食作品,对人间烟火他们会吃谈吃吃出品质,更多的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生活不易的感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