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约2022年五月的时候,我读了米涅的《法国革命史》。米涅在1796年出生,这本书于1824年发表。他是一个亲历了革命后半段的人,从当时的视角写下了1789年至1814年法国的风云变幻。我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了解大革命的基本过程。
去年6.18,我购买了一本名为《法国革命史》的书,作者是乔治·勒菲弗尔,出版于1951年。这本书只写到雾月政变,相当于只写了广义的法国大革命的一半。但是这本书的厚度差不多是米涅的两倍。这本书通过左派视角描写了大革命。很明显,作者持有马克思主义史观,所以对于有阅读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读者来说阅读起来会较为舒适。但是单从一个角度来看还是不够全面的。
这本书具有一种全球视野,不仅介绍了法国的情况,还详细地介绍了当时欧洲以及全世界与大革命相关的情况。这本书也触及了大革命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等。总之,这本书对于大革命的介绍非常全面。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如果我们今天评价法国大革命,核心问题实则在于如何评价雅各宾派和山岳派。作者对于1793年到1794年的革命政府和罗伯斯庇尔持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与米涅的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米涅的描述中,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煽动性的政治家,利用极端派群众运动上位,却最终也因此毁灭了自己。而勒菲弗尔在一百多年后的评价则更为客观,让罗伯斯庇尔这个形象在我脑中变得更为复杂了。
我只能说,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纯粹的共和主义者。但是考虑到我所读到的内容,我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解释:罗伯斯庇尔不能代表任何人。1793年和1794年,革命政府所做的事情是建立一种保卫革命的战时体制。但是保卫革命的代价是很高昂的,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需要流血和牺牲。当这个代价已经升至一定高度之时,人民是否真的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以换取自由,这却成了一个难以确定的问题。罗伯斯庇尔坚持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这种正确可能源于如卢梭式的公意,但是这种公意很可能逐渐演变成了他和一些人的一厢情愿。我甚至有一种感觉,罗伯斯庇尔和波拿巴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种超然的姿态,凌驾于各阶层之上。我既不想批评也不想赞扬罗伯斯庇尔,但如果非得形容他的话,我只能选择一个当代网络用语,那就是“抽象”。
作者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还写过一本名为《拿破仑时代》的书。或许这本书与这本书有所关联,但那本书比这本书更为厚重,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读到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