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6星。这本书阅读体验极为主观。从第一段独白开始,我就与无名主人公完全贴合在一起。那些被译后记评价为病态的陈述,对我来说反应完全符合我内心。当然,这可能与最近经历的各种事情有关。正如豆瓣高赞评论所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能多读,尤其是读博士的时候。本来就抑郁,越读越抑郁,读着读着就从地下室走上了天台。”
在地下室生活的人,在与社会人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拼命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和影响,也就是试图捅破自己与社会的那层膜,证明其在这个社会中的存在。自然呈现出的样貌是“病态”的,因为所谓“病态”是社会大众的价值认同所定义的。而“病态”这个词的存在本身就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社会暴行。与军官较量、与老同学比试、与妓女的交谈,所有这些都体现出“病态”的人证明其自身的存在、寻找其在当下时空的身份和定位之艰难。在这样的屈辱中,他得到了所谓的享受,所谓的绝望的享受:他感受到了自己被施暴者们压成了软膏。而正是通过这样的屈辱,他认识到了自己终于在社会中存在,意识到自己以一个无辜的罪人的身份在这个社会中存在。
这本书太适合我的口味了。但我不能说推荐大家去读这本书。因为读这本书的过程是极为痛苦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不止一次因为自己心中的积郁掩卷,因为我已经很难在一个充盈着肝火的头脑里再添入文字作为我感受的木柴。尽管俄派经典中处处皆是“苦难——要知道,这就是意识产生的唯一原因啊”,但将自己的心进行如此深刻的反省与视察确实会让人睡不着觉、想不了事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二二得四”的理性已经完全被放置在一旁,被情感与自我意识的洪流所湮没。情感的汪洋向着天上的月亮翻涌涨落,“用自己的想象来恶毒地嘲弄和激怒自己”。
感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本小说对我心中不算小的阴暗面进行了如此深入的分析,在跨越近两个世纪的共鸣中让我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孤单。也感谢某位与我交谈的人,无论是美好的或是痛苦的交谈,无论是肌肤的触碰与安抚还是插进刀子后再旋一卷的绞痛,在这样的过程中,心曾被打开。虽然仍旧是乌黑一片,但至少曾有光照进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