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好书。开始时我心里有些小瞧它,只有700多页,想要讲好世界哲学史,恐怕只能顺着时间线草草带过。然而看完后,我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见识还是太浅了。这本书远远超出我的预期,并具有四个优点:
首先,这本书印度哲学和中哲部分都非常精彩,蜻蜓点水,火候正好。我之前看了韦伯的《印度教与佛教》,然后看了这本书的印度哲学部分,对韦伯第二部分救赎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部分哲学表述性大于史性。
其次,这本书的史性叙述部分做到了尽可能详尽,市面上很多哲学史我也看过四本,但这本书给了很多不太出名的哲学家一个出场机会。这对理解思想史的渐进循序有很大的帮助。作者有倾向性,但是做到了客观写史,其视角下的史性叙述非常出色。
第三,讲述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部分非常精彩,文学性和冲击性都很强。这部分是全书的一个亮点。
最后,一般来说,哲学史中的最后一章新近哲学问题会考验作者的哲学史功力。一旦处理不好,会让人有很散的感觉。然而,这本书的处理几乎完美,多线叙述,收放自如,并且成功地阐发了思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框架搭建得好了,接下来就看个人的诠释和填充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