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等了很久、想象过很多次,而今终于有幸窥得的书。
一直觉得五四运动相关的女性文学文本太少太轻,林道静、莎菲等虚构形象仍是附会与想象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史论价值始终难以一概而论。此书难得全然由传统世家的女性私人经验为基底,事无巨细又情感丰富地触到了那段被简化的历史真正的人性弦索和生命脉动。
对中国的「娜拉」而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出走之后的经济来源和生存状况,更在于她当时当地的情感撕裂和挣扎。既能在那时成为「娜拉」,本已证实了她的超越性,即使迫于环境的后撤,也必不再泯然于芸芸众生。书中,小舟在礼教下成长,受家庭半生庇护,浓重的亲情一夜之间被西方的自由思想冲刷。她在北京寒夜里彷徨,在教会寂寥的桌子上犹豫,想的念的不是如何活怎么活,而是与家人温情的记忆,不舍庭院花园里的一往情深。她出走上学的意志不容置疑,但对家的回眸完全有别于巴金,她记得的是笃厚的人情,没有因父权的斑斑劣迹抹去在别处双亲给予的入骨关怀。
究其缘由,大概是兼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洗礼,既温柔敦厚又自信开放,又有能深深共情双亲丧女之苦。更有书香世家的背景,与完全承袭宗法的乡野世家迥然不同,它更体面,也更有让步空间。恰如作者对此书的自我定位不是叛逃、出走、斗争,只是过渡时代的一段有热望也有苦楚的复杂记忆,「那个时代母女互相给予痛苦,而一方却在等待另一方的爱。」在形式层面同构着对二元观念的消解,全书记录她对旧的思想文化的弃绝,但其馥郁芬芳、清词丽句,本就离不开传统文学的日渐月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