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和独户人口比例的增加,几乎成为一个全球趋势。2018年,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曾宣布成立一个专门解决孤独问题的政府部门,主管体育的国务秘书TraceyCrouch被任命为首位「孤独大臣」。据说只马和狗表达感情的腐国人民,原来也并没那么喜欢孤独。这本新书的作者是德国著名的时政记者。内容偏宏观,从历史、社会和政治学角度分析了这一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比如:1.随着经济发展和可居住空间扩大,人们有了维持身体之间界限的权利。当拥有伍尔夫所描写的《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的人越来越多,出于对此前生活状态(全家几口人挤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几乎没有个人空间)的代偿心里,独居成为个人价值提升的体现。2.暴力威胁促使人们更注重距离感,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自我隔离。虽然现在大部分国家的社会治安都比较好,但毕竟世界大战还不到百年。如果你也是独居人士,而且是比较主动的选择了这种生活状态,可以看看这本书。应该能找到一些共鸣感,也许还会反思。空巢青年的日子更多是自由,空巢老人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世上从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一些摘录:·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我们永远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平衡。但如何决定谁可以亲近,谁必须远离呢?我们总是渴望亲近,又恐惧非自愿的亲近;渴望保持距离,又害怕孤独。·人的喜怒哀乐真真正正汇聚在指尖上。·对孤独的人而言,来自物品的吸引力要比来自人的强。·社交媒体的发达在拉近人距离的同时,也在人与人之间竖起一座顽固的技术屏障。·是否感受到孤独并不取决于身旁有多少人,而是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的。人不仅会在客观的孤立状态下感到孤独,在婚姻、家庭、社会或者朋友中间也同样会感到孤独。·离群索居或者性格内向本身对于健康而言并不是危险因素,但是孤独感却会带来伤害。孤独感如何克服?这本书讲的不多。总结就一句:能够被人靠近,自愿与他人亲近,对于那些将会发生的事保持开放的心态。说的很泛泛。个人觉得,如果真的感到孤独,也并没什么可丢脸的,承认这种感觉是获得自洽的第一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