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便是世界各地如何由于欧洲人(当然指的是一部分欧洲人,下同)的进入,而逐步改变劳动力的组织方式,以适应早期欧洲商业以及后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本书的名字《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是十分准确的,一边是欧洲人在亚非拉的不断开拓征服的步伐,一边是各殖民地人民被动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社会结构。
本书描写的正是世界各地的社会组织形式变迁的历史,一方面,这种组织形式建立在社会生产基础之上——这种社会生产又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变迁为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欧洲商人和开拓者的进入,整个社会生产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植根于原有的社会矛盾之中,另一方面又由欧洲人的进入改变了矛盾的力量对比而或者加速、或者停止,或者量变、或者质变。最终,欧洲人成为了主导力量,亚非拉原有的社会组织被纳入到世界市场,成为欧洲人的原料来源地和商品倾销地。这样,以往的社会组织形式不再适应殖民地规定,首先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的解体,一方面殖民地人民丧失生产资料,成为欧洲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他们又从欧洲获得各种生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亚非拉人民的历史,与欧洲无产阶级的历史脉络大致上是一样的。他们都按商品经济的需要来重新组织社会生产,从而重新组织人本身的再生产形式,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一句话,15世纪以来的世界史,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欧洲商品经济发展的扩大,然而,如果没有这个扩大的世界商品体系的构建,欧洲的商品经济本身也会立刻受到阻碍。
对于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劳力,用直白地话说,劳动力从哪里来,怎么把这些劳动力组织起来,既适应旧有生产关系的历史遗产,又以欧洲需要的商品生产为最终目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内容。由此,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对这本书的影响。社会是建立在生产之上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交往关系、社会组织、道德规范、意识形态,都建立在最关键的生产之上。“先要生存,方能发展。”马克思的这个判断非常浅显,但是人们总是忽视,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到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之上。这本书,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对市民社会的剖析,应该到政治经济学去寻找。”在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寻找。
说说这本书。这本书的优点首先是方法论上的——这也是它最大的优点——正如在上面论述中的那样,沃尔夫是牢牢抓住生产关系来论述社会关系。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讲殖民史,不如说是在讲商业史,与其说是在讲商业史,不如说是在讲生产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论是在五大湖还是刚果盆地,不论是在摩鹿加还是中南半岛,旧有生产关系的破碎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在这个破旧立新的过程中,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从而社会道德、法的关系,全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广,基本上涵盖了欧洲商品经济侵入的所有世界组成部分。在叙述深度上也比较合理,这当然是因为他严格地围绕研究对象展开叙述。
问题仅仅在于研究的跨度太大,从十四世纪开始讲述到十九世纪。从全球史的角度上看,这样的跨度太大了,即使仅仅围绕商品拓殖对世界各地生产关系的影响,6个世纪的内容也太长了。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沃尔夫的,这个问题是历史的。欧洲殖民史确实是在各个世纪有不同的主要殖民目标,为了把这个事情说清楚,沃尔夫不得不把时间跨度拉得如此直长。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本书的内容组织上,就会显得比较混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沃尔夫聪明地选择放弃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他也并没有按照地域区分来讲述。这两种历史叙述形式是最符合我们的所谓“先天认识形式”的,即编年史和国别史。他把两者综合在一起,大体上按时间来安排整个内容,在各部分内容中间,以地理位置进行区分。
即使是这样,这本书的详略安排还是不完美好,因为显然,越是近代,被卷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世界就越大,商品的丰富程度就越增加,从而殖民的内容就越丰富。如果仔细阅读目录,能够发现每一章的标题——也就是每一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在逻辑上,一方面不连贯,另一方面不在一个层面上。如果按照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关系,重新安排整个内容,从历史的发展来安排各范畴,是否会更好?
这当然是在吹毛求疵,这本书已经足够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正文内容本身的丰富材料以外,“参考文献综述”的部分非常值得好好借鉴,并以此为基础扩展阅读。提醒后面的读者注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