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夜晚炫亮的灯光下,有数不清的人们在佝偻着生活着。
或许是跑楼梯的外卖小哥、骑着三轮车的快递小哥,或许是背着大书包的保洁大姐、推车肠粉小车的流摊大爷,他们有身体、有声音、有情绪,但很多时候,都不被看见。在一个个具体的订单或任务里,消解掉了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只是系统衍生出来的物流工具人、送餐自行车、看门电子眼。
所幸的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值得书写的章节。
哪怕底层奔波的芸芸大众,在距离文学十万八千里的开外,一个打工人也能用失意堆叠起花样年华。
真诚和克制,是本书能打动我的原因,此刻猫在十平米的公寓房里,码着这些字的我。
整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一本【我的打工流水账】,但却是一本极具温度的流水账,很多落笔描写,是只有真实经历过才能书写出来。
比如,快递公司为了降低流失率会特地强调一些“真人真事”:
又比如,因为犯错而赔款,生出了一番消费者完全无从得知的业内人“推理”:
此外,与很多经典的社会纪实书写者相比,本书更多的是一种【局内人】视角,并没有那种客观冷静的观察分析、也没有深刻高深的宏观分析,反而经常夹杂着很多自我感慨、甚至情绪化抱怨。
细碎与零散之中,他们也有工作压力、也会心理不健康、也会不理性生出咒骂。
但从始至终,我总觉得作者是个很会思考的人,起码是努力思考的人,比如拒绝了老板将他升职为店长的想法:
如果这只是打工经历上的思考的话,那对于人生自由这种抽象概念的话,作者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诚如作者自己所说的:“只要足够真诚,就有它的意义。”
他们,值得被看见、需要被看见。
他人是一面镜子,可以观照自己,此书亦然。
【补充】
翻开文章地下的评论,最打动我的是其中一条:“谢谢你,把我们的经历写了出来”。
这提醒了我们一个事情,在豆瓣,也有很多沉默的大多数,不是想象中的文艺高知,他们沉默着、浏览着,但却很少书写。这里的刻板印象,也需要一次打破,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怀抱文学的人们。
突然想起了前些年大火的一个“矿工诗人”陈年喜、以及外卖诗人王计兵;我想,如果班宇、双雪涛等被称之为“东北文学复兴”,那陈年喜、胡安焉们完成能称之为“底层纪实文学”。
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股香气飘到墙外,或许就差一股东风。
附:个人摘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