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种树,有些人叫它天堂树。无论种子落在何处,这种树都会挣扎着云触碰蓝天。”
1943年,德裔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以这种天堂树为形象,出版了一本半自传体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此书一经上市立刻受到读者的喜爱,成为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
1945年《布鲁克林有棵树》被改编电影,并荣获当年的奥斯卡剧本奖。此后,根据它改编的音乐剧也被搬上舞台,已经演出近300场。
80年来,这本书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被评为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成为许多美国青年的“枕边书”,长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我们先从它的作者讲起。
贝蒂•史密斯,1896年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是第三代德国移民。在贫穷环境中长大的贝蒂高中辍学后凭借自学完成在新闻、文学、写作和戏剧方面的进修。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贝蒂•史密斯开始了文学创作,《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她的处女作。贝蒂•史密斯一生共创作了超过70部戏剧和4部小说,同时还身兼编辑、演员和记者等多种身份,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完成了人生逆袭。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弗朗茜·诺兰同贝蒂•史密斯一样出生在布鲁克林的贫民窟,一家人生活拮据。她的父亲生性乐观,但是酗酒、懦弱。母亲像“薄钢板”一样坚强,用双手支撑起这个家。外祖母目不识丁,却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受教育。弗朗茜·诺兰从小就在睡前听妈妈讲《圣经》、读莎士比亚。
电影《布鲁克林有棵树》
正是这样的家族氛围造就了弗朗茜坚韧的性格,她从小就坚信读书会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知识会改变人的思想和命运。
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在这本书里,苦难更像一块磨石,伴着眼泪打磨出弗朗茜和她的家人们的坚强、果敢和睿智。
《布鲁克林有棵树》之所以成为畅销书,很主要的原因是它平缓、真实的写作风格,书中没有大段的抒情式言论,只是像写日记一样记录小女孩弗朗茜·诺兰的成长经历。在弗朗茜眼里,生活虽然贫穷,但没有什么可怕的,一颗糖、一本书带来的甜蜜和快乐足以抵消那些苦难。
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布鲁克林有棵树》中记录的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心怀梦想,永远坚持,永远相信。他们就像天堂树,即使是在水泥地上也会扎下根,发出叶。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