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清官场镜像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日记,反映了他眼中和心中的官场,从而提供了很多细节,如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则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对听讼的记载和州县催征的记述,揭示了官员审案
邱捷 2023-04-05 23:23:41
1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间的宣传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除了武装冲突,中日两国之间还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战。本书旨在探讨中国和日本之间宣传战的局势,详述中日两国宣传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历程。此外,本书还会分别阐述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日本三方在抗日战争期间针对“敌我第三方”的宣传策略、
翟意安 2023-04-05 23:22:27
1
戊戌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在现代政治中,理论与政策是紧密相连的。而戊戌变法则是近代史上的转折点之一。主要推动者康有为和梁启超是否有核心思想和成体系的理论?他们的思想来源是什么?这与改革的发展方向有何关系?在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茅海建教授一直致力于戊戌变法的研究。他从点
茅海建 2023-04-05 23:21:24
1
从江户到东京
江户受到明治维新冲击,诸大名回头到自己的领地,导致人口骤减一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瞬间走向衰退。无主的流浪武士频繁制造混乱,土地与身份也开始流动,引发人心惶惶,怨声载道。在逐渐解体的江户秩序下,东京的人们不顾一切地想跟上时代的变化,为求生存苦
[日]横山百合子 2023-04-05 23:20:20
1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本书对载泽和达寿的考察表明,清廷意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而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是确保君权稳固的必要途径。然而,这种方法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不一致,导致在预备立宪期间,制宪权成为了一场争夺的焦点。清廷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
彭剑 2023-04-05 23:19:08
1
走向“最后关头”
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对中国政治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书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应对该问题的情况,以及所引发的各种升降分合。日本的威胁、进攻和无理的经济要求对国民党政府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激起了民众的愤慨。然而,蒋介石采取
[美]柯博文 2023-04-05 23:18:23
1
近代中国与新世界
康有为这个名字,象征着一个不断变幻的时代,同时也蕴含了许多尚待挖掘的深意。他对社会的忧虑和思考,推动他成为改革活动家;他卓越的才华,使他成为创新思想家。这两个因素融合在一起,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他不仅在儒家思想指引下,追求现代制度创新
【美】萧公权 2023-04-05 23:17:18
1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
本书是萧邦奇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金融机构数量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
[美]萧邦奇 2023-04-05 23:16:12
1
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
《改变伊藤博文形象的决定性著作》是对维新三杰之一木户孝允评价的再次印证,也是对伊藤博文“刚强耿直”人格的肯定。伊藤博文,1841年出生于周防国,一生历经幕末维新、西南战争、明治十四年政变、条约修订、立宪政治的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朝
[日]伊藤之雄 2023-04-05 23:15:35
1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的遗作,描述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政治变迁和社会演变。书籍参考了许多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发生,也是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用上海地方
[美]魏斐德 2023-04-05 23:14:45
1
革命的形成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罗志田教授的重磅新著,重释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辛亥巨变”。旧制度的迅速崩溃,大革命的悄然催生,出乎时人意料,也为后世带来了深思。在朝廷推行全面改革时,革命却轻易速成,这引发了许多思考——究竟是“改革”与“革
罗志田 2023-04-05 23:13:40
1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42-1952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主要讲述从1942年日本占领上海租界,到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建立秘密党支部等地下活动,并介绍了上海解放初期人民政权对上海市政、警务系统和整个社会的一系列改造运动,例如关闭金融黑市,打击鸦
[美]魏斐德 2023-04-05 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