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在《南方周末》的一篇书评中读到了这句话:“皈依并不在一个地方,皈依是在路上。”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动,不可避免地震动。那时,我正被失败不断地嘲笑和侵蚀,一次又一次地战败。在我内心深处,我迫切需要一个外在的明证来说服自己,安慰自己:这种坚持是必要的,是有价值和意义的。于是,我多次去那家书店,终于等到了这本书的出现。等我一口气读完它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不断的苦难才是信心持续存在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动摇。” “人不应该逃避苦难,也不该放弃希望——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不公正,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谛,是信徒的道路。” 我翻开一页页,这些看似普通的语句都触动了我的心灵。关于史铁生,除了他那篇名为《我与地坛》的美文让我印象深刻外,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都来自各种报道,报道中提到他的残疾和他无尽的写作。你可以钦佩他的坚韧,也可以效仿他的写作风格,但你始终无法学到他的坦然与豁达。因为与史铁生相比,我们太幸运了,也太轻视生命的意义。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需要面对太多的东西,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意外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不公与怨怼。来看看这些在病榻上写下的片段笔记吧,这些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一个健康的身体并不一定比一个健康的心灵更强大,只有后者才能坚定地面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公。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喧闹、物质泛滥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健全是多么不容易。因此,阅读这些从容而平静的文字,让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无法自拔的凡夫俗子感到惭愧,从而进行反思和沉思。
这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包含243篇随笔,涵盖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和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它们既是间断的(也许是因为作者的病情不允许他撰写长文),又是相互联系的,深沉、宁静,却又有力量。这是他用笔代步、以高度和深度的思想踏出的坚定步伐。这既是作者的人生笔记,也可以说是一本通俗的哲学读本。其中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或判断,也没有复杂难懂的语言、段落或引用。只有作者在病痛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它们既朴实无华,又极其生动。通过他那双“对生命意义绝不放松的令人疲惫的眼睛”,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懦弱和俗气,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与作者一起探寻并回答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人为何而活?
在很多作家的笔下,我读到了他们对史铁生的文字以及他本人的敬畏和钦佩。但《病隙碎笔》这本书没有像通常的一样有序言和跋文。我想,也许它的意义是无法概括和提炼的,传统的方式无法替代这些文字的真正内涵。没有任何人能够代表他接受这个特殊的荣誉,同样,也没有任何解释能够替代。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中,在纠结取舍的瞬间,幸好我的手边有这样的文字和思考,为我提供了一面洞察尘世的明镜,让我看到阳光照亮:探索精神的一条长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