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史铁生的思想成就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史铁生本人进行简要介绍,并了解他的思想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成就。如果用简洁的话来概括史铁生的人生和思想,除了他生理上的局限迫使他寻求信仰之外,还可以这样说:一方面,史铁生面临着生理上的疾病,从1972年开始,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他需要依赖轮椅。他在《秋天的怀念》中谈到了这段艰难的时期。他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将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将手边的物品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次瘫痪是对史铁生打击最为严重的一次,他在面对苦难时,曾经变得暴躁无常,但是母亲打开了他内心的禁锢,而写作则成为拯救他脱离苦难的方式。写作对他而言是活着的一种形式,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坛是非常罕见的,同时也暗示着他将写作在分析史铁生的作品意义和思想成就之前,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创作年代来进行分析。作为一个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原本应该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点。然而,他的作品并没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相反,更注重灵魂上的探索。正如之前的分析所说,这与他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在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他的两部短篇小说作品,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他的创作主要发生在1981年,当时他身患各种疾病。在此之前,史铁生所经历的是种种生活的磨难,直到疾病的困扰让他陷入困境,一方面带来了痛苦,另一方面却给予了他思考的时间。生活的痛苦促使他在精神上开始自由探索,这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浓厚的探索色彩。值得一提的是,在史铁生创作的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正处于新生期,处于批判、反思和控诉中,只有以汪曾祺为代表的乡土小说才能有一定的美学复苏。在之前的地下创作中,大地和母亲这两个传统象征已经发生了强烈的变异,它们不再代表纯正善良,尤其是大地这个意象,常常与邪恶和罪恶联系在一起。然而,史铁生却选择了返璞归真的方式,通过对母亲的怀念,开始了对生命深度的探究。在他的作品中,母亲是传统意义上宽厚温柔、能够容纳一切苦难的形象。在这种离经叛道的状态下,他开始了对大地和母亲这两个传统意象的思考。这种思考在他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中达到了高度,并被认为是他对当代文学,尤其是新时代文学美学意义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他对大地和母亲这两个传统意象进行了辩证和现代的思考,超越了时代和个人情感的局限,具有人类共性的升华意义。
最后,史铁生的思想成就可以归结为他的哲学意味。正如他在美学方面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超越了时代、个人和民族的限制,扩展到了全人类层面。尽管这句话表达得有些夸张,但仔细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看出许多线索和这种探索的倾向。史铁生最主要的探索是对生命意义的考察。他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可以说是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故事中,小瞎子最终没有找到他心爱的女孩,却找到了新的生活的意义。然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