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当我还在预初时,我的语文老师给了每个人一张推荐书籍的表格。我的妈妈看了表格后,就为我买了所有的书。她的举动让我很感动,但我口出狂言说要把四大名著全都看完。然而,由于书中人物众多,内容又很深奥,我始终没有读下去。我感叹着,这些书太高深了,我读不懂。这是我当时对优秀书籍的理解,没有产生喜欢读书的兴趣。
等我上了初中一年级,受电视剧和杂志的影响,我开始看涉及到爱情的故事。尤其是郁雨君的作品,她把爱情描绘得美丽而伤感,让我向往不已。她的故事更是扑朔迷离、曲折动人。我开始在写作中模仿她的风格,常常写一大串充满情调的文字,但却没有实质内容。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风格叫做“小女人”。它的出现却使我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我合上一本书,我会问自己看了什么,读懂了什么?但答案往往不那么明确,因为它们只是故事,没有价值。然而,席慕容的作品出现后,符合了我的口味。它没有那种我无法理解的爱情,而是与我熟悉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席慕容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许多我之前忽视的东西,这使得我成熟了很多。
我开始去图书馆借阅张爱玲、三毛和王安忆的作品。惊喜的是,我发现自己也开始能够渐渐接受这些书了。其实,它们的一部分可以被归为“小资”类。这种热爱读书的感觉就像是肥皂泡一样,绚丽而又转瞬即逝,很快被更有智慧的东西所取代——《苏菲的世界》。
我注意到,书中的故事就像在书写自己的人生一样,花开花谢。尽管相比初一时看的内容更有深意,但想要细细体会人生的意义却并不容易。乔斯坦·贾德以《爱丽丝梦游记》的方式让我慢慢理解了这本书。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不是让人猜不透,而是坦率直接地告诉你,这就是几千年来人类对有意义的人生认识的进化过程!
我开始思考良知、思考思维与表达的关系,思考何谓价值轻重。通过走出书中的世界,我感到充实而快乐。而对我来说,这本书中最让我深入思考的是哲学家恩倍窦可里斯所理解的“爱使事物聚合,恨使事物分散”。虽然在这个讲究分子和原子的时代,这样的说法显得有些幼稚可笑。但千千万万的爱情小说,包括后来看的那些,思考的不正是这一点吗?这种费解的东西被书中一句话道破。
人对于生活的认识如同万花筒,多姿多彩但又变幻莫测。而年龄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不断改变着万花筒上的花纹。随着手转动的速度越来越快,想要保持以前的姿势就变得不可能。但是,我依然喜欢读书,喜欢读好书。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话深深鼓舞着我,提醒我要不断翻阅书籍。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读书的人是可悲的,不自觉地读书的人往往显得愚昧,不喜欢读书的人很难取得成功。我的书架上的书并不多,但类型各异。只有一页一页地读下去,才能积累起兴趣。书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陈设,而是充满热血的生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这句话不完全正确。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鉴别能力也提高了。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书和坏书,但我们应该明确什么书适合我们。对于那些中外经典的文学名著,我们必须要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经典之作能够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让我们在待人接物上显得彬彬有礼。而对于时事评论和优美散文,我们要学会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休闲益智”类书籍,我们可以放松心态,不求甚解。但也不要拒绝这一类书籍,它们有时也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我认为读书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有所选择。“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话很好地鼓励着我。不要只说不做,要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