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是一位中国作家,他最初使用的笔名是玉堂,后来改为语堂,因为他很喜欢名字中的“语”字。林语堂的父亲是一位基督教牧师,但他在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直到晚年才真正成为一名基督徒。他的哲学探索历程被记录在《信仰之旅》一书中,并曾自己写了联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1912年,林语堂开始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四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他前往哈佛大学攻读文学,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并于1922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回国后成为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同时也是《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林语堂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并在同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创办了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1924年5月,他将英文单词“humor”翻译成了中文词语“幽默”,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1930年代,林语堂编写了一本开明的英文读本,并与张其昀和戴运轨编写了初高中地理和物理教科书,成为全国各校通用的教材。1935年后,他开始用英文写作,创作了《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等作品。其中,《吾国与吾民》介绍和翻译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进行了描述,成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许多著作也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风行各国。《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
1944年,林语堂回到重庆讲学,1947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随后他前往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1954年,他受聘担任新加坡南洋大学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离职了。
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林语堂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并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1952年获得了美国专利;后来,他的“上下形检字法”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中,并曾经授权给神通电脑公司用于中文电脑输入法,被称为“简易输入法”。
1966年,林语堂移居台湾,后来写了一些论古说今的杂文,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他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他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并在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他在香港去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在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林语堂有三位女儿:林相如、林太乙和林如斯。1989年,林太乙写了一本回忆父亲一生的书,名为《林语堂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