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湄山。从小学习广泛,成为文学家,1057年以22岁之龄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东坡认为其对国家不利,于是上书劝谏,提出“国家的存亡取决于道德的深浅,而不是强弱;历史的长短由风俗的浓厚决定,而不是贫富。”神宗得到了书信后,与东坡私下交谈,倾听他的意见。
然而,东坡的直言不讨安石的喜欢,遭到排斥。他因为批判当政派别而被流放,多次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并通过写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他文学成就很高,曾经被召回任官,但最终仍然因为才高言直而受到权贵的排斥。
东坡家庭信奉佛教,他从小就接触佛教,在其诗作中也体现了佛教的元素。他学习禅宗,结交了许多禅僧,如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等,他也以学佛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文学成就。他一生坚持禁食坐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与高僧共游,参与佛教学习,并且一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
东坡的诗词作品深入禅宗精髓,他自己也将学诗与学禅相提并论,笔下的“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将佛教禅学的思想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对佛教禅学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