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出发的地方
“一方水土一方人。” 所处的土地,就是故乡。它是我们离开时的出发点,也是心灵归属的地方。故乡保存着我们的童年和家族背景。虽然它不能决定我们的天赋和能力,但影响我们的品格和性格。故乡是一个人的重要特征。
沈从文曾说:“一个士兵要战死沙场,或回到故乡。”沈从文一生都在写他的故乡。当我去湘西,看到的并不是风景名胜凤凰,而是沈从文笔下的故乡。这两种概念不同,它们呈现在眼中的景象也不一样。凤凰早已变化,而沈从文的故乡仍旧如故。他的坟墓在那里,他的魂魄和气息也在那里。
故乡文学不仅记录着传统的风俗史和文化史,更是一部情感史和心灵史。这些故乡文学洋溢着老舍的北京、沈从文的湘西、陆文夫的苏州、陈丹燕的上海、于坚的昆明等人的生活情感。
我写过一本书叫《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其中谈到:“当一个长辈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们想起的是复杂的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等记忆点。而现在,当一个年轻人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们只是指户籍和身份证。”
故乡不是一个地址,不是写在信封和邮件上的。故乡是一部生活史,是由旧物、细节、人和事组成的记忆档案。但是现代人越来越陌生故乡。即使他们在一个地方已经住了几十年,他们也从未真正认真地观察,不熟悉其容貌和构造。他们从未走进它的时光深处,与它的灵魂相遇,成为真正的家乡孩子。
现代社会,“家”的内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它疏远了家族、身世、和故乡这些意义,已经变成“住宅”、“地址”、“户籍”等实物化、数字化的概念。家变得越来越薄弱,有如一张证书。
在《城市的世界》中,社会学家安东尼·M·奥罗姆谈到:帕特丽夏和儿时的邻居惊闻老房子即将拆除,立即动身,千里迢迢去看一眼过去居住的地方。他感叹道:“对我们这些外人而言,那房子只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这便是“情感史和心灵史”的写照。这种情感来自于懂得人生的心灵中。我们的教育和语文应该努力培养这种情感,培养重视家乡的人和人生。
【参考译文】
人生的起点
习惯是我们的第二本性,而居住的土地则代表我们的故乡。它是我们的出发地,同时也是我们归属的地方。故乡收藏了我们的童年记忆,以及我们的家世背景。尽管它不能决定我们的天赋和能力,但却是我们品格和性格的历史基因。故乡是一个人生的重要特征。
文学家沈从文曾说:“士兵或死于沙场,或重回故乡。” 他一生都在作故乡文学的创作。曾去过湘西的我看到的不是凤凰古城,而是沈从文笔下的故乡。这两种概念截然不同,对应的景象也不相同。凤凰早已脱胎换骨,而沈从文笔下的故乡仍然保持原貌。他的墓就在那里,他的灵魂和气息就在那里。
故乡文学不仅记录了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更是人生情感和心灵史的记录。老舍北京、沈从文湘西、陆文夫苏州、陈丹燕上海,以及于坚的昆明等故乡文学充满了生命之情。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每个故乡都在消逝》。书中提到:“当一位长者说自己是北京人时,我们猛然会想起远古的胡同和四合院、五月的槐花、前门的喧嚣、六必居的酱菜、陈卤煮、王致和的臭豆腐。而如今,当现在的年轻人说自己是北京人时,他们想起的仅仅是户口以及身份证。”
故乡不是一种地址,不是写在信封与邮件上的地址。一个人的故乡是一部生命史,是由历史古物、细节和人们共同构成的珍贵档案。但是现代人越来越陌生自己的故乡。即使在一个地方居住几十年,他们也从未真正费心去观察,不了解故乡的容貌和结构。他们从未走进那些故乡的深处,与那些灵魂相遇,成为真正的家乡孩子。
现代社会下,“家”的内涵已有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家族、家庭背景和故乡等概念的认同渐行渐远,它们变成了住宅、地址、户籍等物化、数字化的概念。家变得越来越薄弱,像一张简单证书,而非一个充满生活和记忆的地方。
社会学家安东尼·M·奥罗姆在他的《城市的世界》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例子:帕特丽夏和她的邻居闻知他们曾经居住过的古老房子即将拆除时,他们远赴现场,去了解那个老房子。安东尼说:“对我们这些外人而言,那房子只不过是一种有形的物体罢了,但对于他们,却是人生的一部分。” 这个例子就展现了人们情感史以及心灵史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感来自于那些懂得生命的人们。我们的教育和语文应该培养人们对故乡的珍贵情感和对人生的真正认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