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山水画的转变始于吴道子,但真正成熟发展是在李思训和李昭道的“山水之变”中。这一转变体现了山水画从关注精神追求到强调吟咏意境的表现。王维将诗的审美精神融入画家的气质中,发现了诗与画的相互关联,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这一准则是基于精神转向意境的一个分支,而不是一个纵向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代表了美学上的平行关系。山水画意境的提出,标志着山水画关注点的转移和美学上的充足修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家,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将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山水画也因此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被誉为“百代标程”。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家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使传统山水画的关注点从精神和意境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在“元四家”的时期,山水画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还通过满足时代特点增添了“逸”的概念。这种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尽管有社会原因,但正是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是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之上,因此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必然现象,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20世纪初的时候,山水画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画家们的关注点转到了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上。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考验,历经了生存的考验。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新山水画凭借着表现新的生活和反映新的审美要求的功能而脱颖而出。新山水画给传统山水画找到了重新生存的方向。在20世纪末,跨越时空的画家们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责任,仍然致力于在现代中塑造山水画全新的艺术风格。然而,传统山水画中艺术形式全面多样化的精神与意境已让新的创意成为了历史的极限,现代画家更多的发展关注于技法层面上。山水画的观念和形式的改变已经是显而易见的。山水画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便时代改变了,“山水画”仍然不同于风景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