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发达,但并没有一个词汇能够涵盖天文、数学、地理等学科。自明末时期西方科学传入中国以来,用于代表“science”的“科学”一词在翻译中多次变化,见证了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不平坦历程。在18世纪之前,西方科学还未脱离哲学的体系,自然哲学成为了其寄身之地。当徐光启与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学习西方学术时,他将西方自然哲学译为“格物致知之学”也称为“格致”、“格物”、“格致学”、“格物之学”。徐光启认为利玛窦的学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学问以修身事天为主,另一类则是“格物致知”的学问。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历代学者对其意义解释不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提出一种新解释:“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知必须从事物本身推求穷理。”他认为“即物穷理”是理解“格物致知”的关键,虽然主要强调了道德修养,但也包含着从事物本身推求知识的意义。徐光启将“格物致知”解释为从事物本身推求知识的意义,因此用它翻译“自然哲学”,也就成为了后来“科学”的代表词汇。这个名称贴切而典雅,在明清时期广为传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