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看法中,中国从未经历过经济危机,也不可能经历经济危机,最多只有经济波动。但是作者认为,这是有误的。事实上,在中国自建国60年的时间里,已经经历了8次经济危机。这些危机都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的制约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带来的制度成本全部转移到了“三农”身上。因此,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城市的产业资本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的体制得以维持。但是对于不可能直接向农村转移的危机,则会导致产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在2005年把“新农村建设”连续增加数万亿投资以吸纳数千万“非农”就业的方式,最终成功地应对了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现了“软着陆”。本书的主要观点是:全球危机不仅是由“金融化泡沫经济”所引起的,也是由西方现代政体“内含高成本上推”机制在累积了大量的国家负债后产生的。因此,中国需要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危机规律及其引发的内部乱像和外部地缘政治法西斯化倾向。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复兴,维持乡土社会内部化来应对外部性风险的综合性合作与自治,才能避免重蹈负债过高的现代化危机的覆辙。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先后承担多个国家级重大、重点课题,担任国家、省部级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证书、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称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作者认为国家工业化通过三农(农业、农村、农民)获取资本原始积累,且城市经济危机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三农进行转嫁,强调了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全球危机与中国对策。第一部分对八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阐述了每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
...
一旦协调不好,就会做出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事情,比如全面开放金融投资领域、迎接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进大出短期逐利长期抛弃同时还有一个麻烦,国家想对某个群体好,但这个群体因为长期接受了西方文化和社科熏陶,并不觉得你是在为他们的长远考虑,反而跟着少数利益群体的宣传唱反调,处处拿着西方定义的标准当成是普世的真理,进而形成内部巨大的消耗,成全了少数奉献了自己总结一下,上面说的两个难点就是:想对大部分人好、但内部拉扯做不了。...
待业在家,有些心烦意乱的看完了这本书。不由得一阵感叹。粗略的翻完这本书,大概对新中国的历次“经济危机”有一个朦胧的脉络认识,却也有很多读了没太读懂的地方。大概一是由于我对于数字和图表过于厌烦,二是因为读书仍不够认真。...
作为非经济学相关从业人员,对于经济学的关注也是近三五年开始的。那种危机中随时可以沉没的紧迫感,在本书平静的叙事中,更显紧张。其次,再聊聊对于全球化的感想。记得书中在描述某次危机的时候,也简单阐述了危机的成因和稀释方式,也是依赖于全球化经济的流动和全球市场的消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