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未知,据推测应为元代或清代道士。根据《乐育堂语录》序文记载,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隐遁不见人,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但是这个说法推算黄元吉在世之寿应该接近千岁,因此有疑问是否真的是同一个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也认为凡是缺乏确切证据的事情都应该存疑,说不定两人只是同名而已。
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在四川富顺开设“乐育堂”传授道学,讲课时间长达十余年。他还讲解《道德经》并整理成《道德经讲义》,最后于光绪十年(1884年)刻印并发行。
关于黄元吉的去世,据李乐俅在《访道语录》中详细叙述,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元吉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曾认真跟师勇猛学道。除此之外,关于黄元吉的资料不多。
黄裳,字元吉,江西丰城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或清代道士。根据《乐育堂语录》的序文,黄元吉先生是元代人,平时遁形隐迹,直到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聚徒讲学。然以此言之,黄元吉在世之寿几近千岁,并不合理。《乐育堂语录》序文所提到的元代黄元吉与清代黄元吉应非同一人。《新译乐育堂语录》的作者戈国龙所持的态度是“从学术的立场上说,则凡无有确切证据的事,都要存疑,也许两人同名纯属巧合吧!”黄元吉于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2年)在四川富顺设“乐育堂”讲课传授道学十余年。于清光绪年间讲解《道德经》,后经整理成《道德经讲义》,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发行。关于黄元吉的辞世,比较详细的叙述在李乐俅的《访道语录》:“黄元吉祖师清光绪十年丙戌,在四川自流井讲道,最后解馆,弟子恭送馆外,黄当下飞升,徒众见之,皆痛哭流涕,始后悔往日蹉跎,未尝从师勇猛学道也。”另外,根据黄元吉的门人流传,黄元吉是在众弟子簇拥中,将肉身化为清风而去。黄元吉一生传奇异闻甚多,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传统内丹集大成者。自黄元吉之后,“天府乐育堂”一派在各地开枝散叶。黄元吉在四川讲课的内容,被门人编纂成书,对于现代道家内丹的修炼仍旧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力。根据门人所述,黄元吉是属于道家隐仙派。其法脉传承为:广成子→黄帝→岐伯天师→老子→尹喜→麻衣道者→陈抟→火龙真人→黄元吉。黄裳生平于乐育堂传授之讲述,由门下弟子笔录并编纂成《道德经讲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三书留传于世。据传尚有《玄宗口诀》、《醒心经注》、《求心经注》等书,然已经失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最高的善如同下游的水一样,接纳万物滋润万物而不占任何功名,这也是领导喜欢挂在墙上的四个字(三)欲望关于欲望,老子描写有多个角度对于牧人,使百姓无欲无求,使百姓无智,就不生奸计,无贪财执念,就不生盗窃,无贵贱之分,官职高低之分,不生斗争(但我觉得错了,历史说明,欲望驱使人有动力源,无欲即无动力,愚民社会就无法进步)对于自己,要达到内心最深的宁静,欲望过多使人迷茫,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现在节奏很快,网络发达,人的欲望被外界冲击很大,都想得到往往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目标明确,并执意执行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