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乐活族”女作家——吕挽。
吕挽是一位神秘低调、不易归类的女作家。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她个人和创作理念方面的报道。创作周期长,目前仅有三部长篇问世却耗时近二十年。从她的自序、题记、个人博客、人物塑造可以看出,吕挽创作心态平和,是一个非常真实关注人性和成长的作家。如果非要勉为其难为其标注,笔者认为,可以视为中国首位“乐活族”女作家。
乐活族又称乐活生活、洛哈思主义,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生活。其文化内涵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定位为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刻意复古,走在经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之间。
从几近简陋的个人简介可以看出,吕挽的生活轨迹确乎游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品中表达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成长痕迹,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到《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吕挽展现了对于人生的深切思索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中国首位“乐活族”女作家——吕挽吕挽是一位神秘低调不易归类的女作家,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其个人和创作理念方面的报道,创作周期长,目前仅有三部长篇问世却耗时近二十年,从她的自序、题记、个人博客、人物塑造可以看出吕挽创作心态平和,是一个非常真实关注人性和成长的作家,如果非要勉为其难为其标注,笔者以为可以视为中国首位“乐活族”女作家。乐活族又称乐活生活、洛哈思主义,LOHAS(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生活,其文化内涵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致的生活态度;定位为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刻意复古,走在经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之间。从几近简陋的个人简介可以看出吕挽的生活轨迹确乎游走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品中表达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成长痕迹,从《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到《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但笔者最为关注的反而是《爱到深处不见了》覆盖在姐弟恋外壳之下的核心内涵:借助一个成长后的女孩蒙蒙——阿吟的故事,如同一个在生活中敢下重注的愿赌服输的赌徒,通过她抛弃家庭、放手爱情的选择吕挽真正想传递给读者的是:你必须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是什么?!这和作者七十年代人的性格形成可能有极大的关联,毕竟那是一个奴性教育和自我救赎在人性中碰撞的年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我的救赎者;但吕挽笔下的阿吟却通过一种对爱放手的姿态诠释了一种觉醒,那就是历尽繁华和喧嚣后对简单、纯朴生活的肯定和向往,这是一种觉悟也是一种符合LOHAS的现代人生观。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社会资讯的过度发达完成了整体的心理麻醉和心理暗示,社会扭曲的从众心理驱使遮蔽了内心真实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一条左右逢源的道路呢?阿吟的选择和吕挽赋予她的性格细节:注重自我而关怀他人、终身学习却不融入社会、敢于投入又敢于放下,看似矛盾背离现代生活的选择,其实阐明的是吕挽的现代价值理念:一种随性的慢生活,一种顺其自然的本真生活状态,包括情感生活,而这和乐活族的主旨不谋而合,尤其是作品中表达的对于中国传统的依赖和对小城市简单生活的眷恋,活像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古人一样自相矛盾而自得其乐。可以说吕挽的创作理念是比较超前的,无论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婚姻外守护爱情的可能性,还是《爱到深处不见了》里对于姐弟恋的解读:心理年龄的落差才是真正阻断情感的鸿沟;延伸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LOHAS式宣言同样触目:我不想再加入别人的人生,我也不想别人加入我的人生。从吕挽的叙述风格上也可以看出,一方面现场感画面感强极具现代特色,另一方面是弱化冲突收敛情节,于无意间埋下草灰蛇线的伏笔,通篇文字的细致雕琢流露出一种古典文化的传承,说神似张爱玲不是不可以,但吕挽对于潜意识人性关怀的通透传递可能是受到西方影视文化的极大影响,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吕挽找到了自己的叙述方式和表达模式,虽然她一再强调她是一个有叙述障碍、日产量极低的写手。微妙的是吕挽也是一个绝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作家,《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其实的确更像一个成长的故事而绝非单纯的爱情小说,《爱到深处不见了》笔者以为是一个现代女性个人觉悟的的成长故事,虽然情节推动借助的是同样的一见钟情却与处女作风格迥异,散落在字里行间的点评才是真正的神来之笔。笔者有幸了解到吕挽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对我来讲,完成这部小说的意义就是我终于对自己没兴趣了,开始观察他人了。”看得出来吕挽依旧渴望成长,也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和试图突破自我的可能性,让我们期待这位乐活系的女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