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第一章讲述了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介绍了斯大林在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中的思考。为维护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雅尔塔协定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第二章详细描述了中苏同盟的建立和中苏条约谈判的过程。与以往人们所认为的不同,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主要是斯大林的重大让步。这一让步会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对其在远东甚至整个亚洲的战略利益造成极大损害。由此,斯大林开始改变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第三章描述了朝鲜战争的全过程,重点介绍了斯大林的态度变化。与第二版书籍不同,本章节首先从历史叙述开始,最后集中讨论斯大林支持朝鲜战争的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的不足和错误,并论证了笔者自己的看法,即斯大林支持朝鲜战争主要是为了保护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第四章详细讲述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将其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由于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导致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本章节的重点是历史叙述,最后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调整。总体上,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以确保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第五章描述了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并介绍了斯大林在中朝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支持毛泽东的情况。这表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最后,涉及到中国在1951年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作者认为这是中国战略性失误的体现,并指出中国在最有利条件下结束战争可以避免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
沈志华,1950年4月出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与朝鲜战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思考与选择: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运动》等,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等文献资料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