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他们来自不同身份和地位,是历史的见证者,从各自的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他们的思想碰撞和观点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为何建国66年才有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66年里,中国科学发生了什么?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是一本内容涉及广泛的书,探讨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其中,当事人争相发言,使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视角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知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并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更为众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有许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集精选二十篇访谈于一册,涵盖了中国科学界的大部分发展历程。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亲历者头脑中的记忆,是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可从本书中学到更多。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
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书写相当偏颇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习口述历史的好机会。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这些科学家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还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读者能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了解当代科学家的故事。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了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从而使科学家自己讲述科学史,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部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这本书不仅为学者提供珍贵的资料,而且展现了中国近代科学家的求学过程和艰难历程,值得推荐。
——樊洪业、姚蜀平、王作跃、丁东、饶毅、刘兵、吴国盛、傅国涌
熊卫民,1974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技史、教育史研究,代表作品有《合成一个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全合成》、《邹承鲁传》、《从合成蛋白质到合成核酸》、《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等。熊卫民教授堪称我国科学口述史第一人。十多年来,他以记者机敏锐利的触觉和学者寻根究底的执着,孜孜不倦地追寻和打捞历史,总是能找到合适的访谈对象,让他们说出积淀在心中的故事,总是能挖掘出闻所未闻的史实,为读者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