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系列之一(004)《开放的思想与非功利的眼光——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其中包括刘瑜专文《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的导读。
随着“冷战”的结束,二十世纪也走到了终点,福山重新提出了几个世纪来哲学家们关于人类历史有没有方向的问题。如果有,通向何方?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相对于“历史的终结”又在哪里?
福山在本书中提出,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以及黑格尔—科耶夫的“寻求承认的斗争”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两股力量。前者驱使人类通过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不同文化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
但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能否让生活在其中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还是最后的人将被剥夺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选择冒险,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不仅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更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信任》、《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政治秩序的起源》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非常值得深入思考,不是轻飘飘一句“现实就可以打败它”那样简单的,对于形而上的问题,必须给予以形而上的正面回应。福山的两个重要立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形成一种稳定形态,这种稳定形态所赖以维系的就是它能可持续性地保障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被承认需要的满足,我看有一定道理。...
看参考文献最初的文章可能是学术著作,能够详尽其实写到可读性这么高,从讲故事的能力来看,不得不佩服。看参考文献最初的文章可能是学术著作,能够详尽其实写到可读性这么高,从讲故事的能力来看,不得不佩服。看参考文献最初的文章可能是学术著作,能够详尽其实写到可读性这么高,从讲故事的能力来看,不得不佩服。...
首先,这本书虽然引用了大量的黑格尔和尼采的论述,但是仍算得上是通俗易懂,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借用了科幻电影《疯狂的麦克斯2》去阐述他的观点(我特别不认同疯狂的麦克斯和沙丘这一类电影的世界观,他们完全的蔑视了科技的积累和发展过程,当然福山也给了我们一个更精妙的解读)。...
可是末人一词在黑格尔、尼采、科耶夫和福山那里是同样的涵义么?黑格尔是自由民主制度的保守的赞成者;黑格尔的意愿是普遍理性的增长使社会走向自由民主。虽然福山对尼采恋恋不舍,但最后他仍选择了黑格尔:“根据这一标准,当我们拿自身跟历史上的政体对比时,我们就会看到,自由民主为理性、欲望和激情这三个部分提供了最广阔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