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梅迪西散文獎、2015瑞士文學獎得主,帕雅克透過精緻、深刻、動人的圖像與文字,記錄下班雅明的生平、安德烈‧布勒東、伊茲拉‧龐德、薩繆爾‧貝克特等人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
蔡士瑋(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表示:「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班雅明,而是關於時代、關於存在,關於生命的憂鬱以及政治,甚至關於回返。」
《科克斯評論》評價:「呈現出敘事之本質與力量的複雜肖像。」
※ 內容簡介:
德國思想家兼哲學家華特‧班雅明,曾被譽為歐洲真正的知識分子、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與最偉大的文學心靈。1933年,希特勒掌權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柏林,四處流浪,足跡遍及了西班牙伊維薩島、丹麥、義大利、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逃亡至法、西邊界,最終服毒自殺。
法國知名圖像散文作家帕雅克,以風格獨具的繪畫和詩意的文字,在三冊《班雅明與他的時代:流浪‧孤寂‧逃亡》中描述了班雅明八年間的流浪、逃亡生涯。其中並穿插描述了幾位同時代活躍於巴黎的重要文人、思想家,如:法國作家及詩人、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安德烈‧布勒東;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意象主義詩歌代表人物伊茲拉‧龐德;僑居法國的愛爾蘭劇作家薩繆爾‧貝克特等人。
第一部 流浪:
1940年九月二十六日,華特‧班雅明在靠近法國與西班牙邊界的波爾特沃,自殺身亡。四十年後,1980年八月二日,一顆炸彈在義大利波隆那火車站爆炸,造成八十五人死亡,兩百多人受傷。經過十五年的調查,終於查出了爆炸案的主謀:一群新法西斯恐怖集團。1924年,華特‧班雅明親眼目睹墨索里尼的首次遊行,當時他對歐洲的變化便有了不祥的預感。1933年,他離開了出生地柏林,開始在歐洲流浪,從西班牙到法國、義大利和丹麥。在巴黎,他讀到了賽利納最激烈的反猶小冊子《大屠殺瑣記》,雖然在當時被認為是笑話,但班雅明很清楚,反猶太主義正在知識份子間蔓延,包括左派。班雅明反思小說的未來、歷史、大眾文化的興趣,以及他不得不踏上的長長旅程。最重要的是,他以一種最意想不到的迂迴方式,對抗他的家庭,猶太教和馬克思主義。
第二部 孤寂:
1933年十月,華特‧班雅明來到巴黎,不僅貧窮,而且因為身染虐疾而虛弱。他第一次見到巴黎是在一次大戰前,並在那兒渡過1926和1927年,當時超現實主義正如火如荼。就是在這時,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詩人安德烈‧布列東遇見了他的繆思女神:娜吉雅。她帶領他從截然不同的角度,
班雅明在巴黎居住了幾年,直到1939,如同所有的德國公民一樣,他被安置到位於尼維爾的志願勞工營,而所有的行李,就是裝滿一皮箱的書和手稿。兩個多月後,在眾多朋友的奔走幫忙下終獲釋放,返回巴黎,直到納粹軍隊到來。班雅明開始逃亡,先到法國南部,再到馬賽,其間還試圖坐船前往美國,但沒能成功。1940年,來到法西邊界的波爾特沃,病弱的班雅明終究不敵被蓋世太保追捕的恐懼,決定吞藥自殺。在此同時,另一位深受時局影響的美國詩人,伊茲拉‧龐德,因其狂熱的政治理念,而因判國罪被捕入獄。班雅明和龐德,兩個時空交錯
費德雷‧帕雅克(FrédéricPajak)1955年生,瑞士、法國作家、畫家、出版商,擔任多本藝文諷刺雜誌總編。1987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懺悔的囚犯》,1999年~2004年陸續出版了《廣袤的孤寂》、《愛情悲歌》、《幽默與哀愁》,也出版一些詩集以及哲學相關的圖畫散文集,如《尼采與父親》以及作者的二十一幅素描。2012年至2018年陸續出版《不確定宣言系列》(ManifesteIncertain)七部(一至三部為中文版《班雅明與他的時代1-3》)。其中第三部《班雅明與他的時代3:逃亡》獲得2014年梅迪西散文獎與2015瑞士文學獎。譯者:梁家瑜英國艾賽克斯大學文學暨電影碩士,法國高等電影研究院助理導演文憑,譯者,專欄作家,熱愛音樂。譯有:《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