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本帶到世界!將世界帶進亞洲的策展人!
「不管對象是記者還是一般人,都要讓他們前往那個雖然不知道終點是什麼,但可以看到未知世界的地方。策展人一定要懷有這樣的思維不是嗎?」——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
這本自傳性質的藝術生涯錄是策展人南條史生由一個銀行職員、旅遊雜誌記者到從一部電話創業以來的種種歷程。其間遊走於當代藝術巨匠、鉅作以及新秀之間,更參與了許多雙年展、世博會、藝術節、公共藝術案、市鎮再造、美術館開發的籌劃工作。
有別於歐美藝術脈絡,作者細緻卻直率的體察日本、台灣、新加坡、中國、印度,乃至阿拉伯等地的情況,提出了帶有民族歷史、宗教、政治、社會議題的視角。讓亞洲當代藝術跳脫了標榜普遍一致的單一框架,成為一個多元、複雜,具有相對價值觀的世界。也讓藝術更直接地揭發人類此刻的生存狀態。
作者的足跡遍佈:
展覽:威尼斯雙年展、Against Nature、Aperto、人間的條件、直島: Out of Bounds、威尼斯: Trans Culture、台北雙年展、HOT AIR、漢諾威萬國博覽會、橫濱三年展、Happiness、新加坡雙年展、六本木藝術夜。
藝術家:波依斯(Joseph Beuys)、田窪恭治、伊藤公象、堀浩哉、河原溫、荒川修作、赤瀨川原平、椿昇、DUMB TYPE、森村泰昌、雅尼斯・庫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朱利奧‧帕歐里尼(Giulio Paolini)、馬里奧・梅茨(Mario Merz)、布罕(Daniel Buren)、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杜象(Marcel Duchamp)、宮島達男、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愛德華・金霍茲(Edward Kienholz)/小野洋子、羅伯特・印第安納(Robert Indiana)、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盧西亞諾・法布羅(Luciano Fabro)、奈良美智、小澤剛、村上隆、尚卡瓦(Sanggawa)、梅丁衍、金洪疇(Kim Hong-Joo)、弗朗索瓦・莫黑雷(François Morellet)、西川勝人、埃托雷•斯帕萊蒂(Ettore Spalletti)、杉本博司、大竹伸朗、中野渡尉隆、蔡國強、詩琳・娜夏特(Shirin Neshat)、內藤禮、中山大輔、荒木經惟、強納生・伯羅夫斯基(Jonathan Borowski)、菲利普・金(Philip King)、丹尼・卡拉萬(Dani Karavan)、李昢(Lee Bul)、中村哲也、漢斯・韓莫特(Hans Hemmert)、坂茂、日比野克彥、瑪莉露・諾德克(Mariele Neudecker)、伊藤若沖、莫內(Claude Monet)、傑夫・昆斯(Jeff Koons)、草間彌生、艾未未、弗朗索瓦・羅氏(François Roche)、科比意(Le Corbusier)、黑川紀章、蘇博德・古普塔(Subodh Gupta)、巴爾蒂・克爾(Bharti Kher)、希瑪・烏帕迪耶(Hema Upadhyay)、艾德華多・卡茨(Eduardo Kac)、奧隆・凱茨(Oron Catts)、史特拉克(Stelarc)、哈桑・謝里夫(Hassan Sharif)、蘇哈・修曼(Suha Shoman)、澤娜・艾爾・哈利勒(Zena El Khalil)、原高史、珍・亞歷山大(Jane Alexander)、森萬里子、漢斯・歐普・德・貝克(Hans Op de Beeck)/ 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露易絲・布儒瓦、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吉岡德仁、西澤立衛、榮・穆克(Ron Mueck)、崔正化(Choi Jeong Hwa)、矢延憲司。
單位及公共藝術案:ICA NAGOYA、NANJO and ASSOCIATES、霧島藝術之森、博多Riverain、新宿I-LAND、森美術館、六本木Hills、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國際交流基金會。
本書特色:
1.作者經歷廣泛且多元,除了當紅藝術家個展外,策展主題更涉及建築、醫學、戰爭與民族性;展覽型態包括城鎮再造、商辦建築、森林、海邊、再生空間、都會街道,讓當
南條史生森美術館館長,策展人。1949年生於東京都。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院、文學院哲學系,主修美學與藝術史學。1978-86年任職於國際交流基金會。1986-90年為ICANAGOYA總監。1990-2002年主持NANJOandASSOCIATES。2002-06年任森美術館副館長,2006年任館長至今。曾任世界各國美展委員與總監。CIMAM(國際美術館會議)、AICA(國際美術評論家聯盟)會員。1991年起擔任慶應義塾大學兼任講師。著有《藝術與城市——獨立策展人十五年的軌跡》(鹿島出版社,1997年)、《奔馳的亞洲——看當代藝術的今日》(疾走するアジア―現代アートの今を見る,美術年鑒社,2010年)。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