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阿尔伯特•施韦泽为音乐大师巴赫所写的传记,施韦泽是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这本书在西方音乐研究中被认为是经典之作,甚至是一座里程碑。至今已被翻译成10余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施韦泽的《论巴赫》备受历代巴赫研究者欢迎,深受专家们好评。该书在美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极高价值,为研究巴赫的专家们带来了曙光。作者论证了巴赫作品的来源、管风琴作品、受难曲和康塔塔,分析了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此外,施韦泽对巴赫作品的演奏方法进行了推敲和讨论,尤其为这个领域提供了新的见解。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巴赫研究长期存在的空白。
毫无疑问,施韦泽的《论巴赫》是整个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巴赫巨作,这是莱比锡巴赫档案馆前馆长、哈佛大学音乐学教授C.伍尔夫所说。
这本书是两位伟人合作的经典名著,一位是音乐家,另一位则是哲学家和宗教学家,他们代表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人文传统。后者研究前者,其心得远远超过一般水平。译者同样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年轻学者,精通音乐和文学,相得益彰。这本书值得精读,这是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所说的。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旧译史怀哲,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875年生于德、法边界阿尔萨斯省的小城凯泽尔贝格(当时属于德意志帝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他精通德、法两种语言,在9岁时,就成了演奏风琴的能手。1898年在巴黎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获得哲学和神学博士学位,1899年,任圣尼古拉斯教堂传教士之职。1901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神学院院长。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九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夫妇俩于1913年来到法属非洲,主要靠巴赫作品演奏会的收入,在加蓬创办兰巴雷内麻风病院,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