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感受无限。侘寂(わび、さび)是影响任何一个艺术领域的终极的日本美学。它是一种简单、自然形成的品质,可以深度地满足和影响使用者。—— Twitter创办人/杰克多西
最古老的事物,都会转变成最前卫的事物。—— 杉本博司
侘(わび)是清贫、粗糙,在不足中见充足;寂(さび)是面对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无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户时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咏苍古的自然妙趣。
十六世纪,茶道宗师千利休借终极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学意识。茶室为了满足个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经“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进阴影,竹支茅屋的元素与结构暗示了短暂、轻微、拙劣。美,是对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让本质显现。
当空间缩减,时间积累,在象征虚空之所的茶室中,随处可得的简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级的艺术,价值概念更迭。美在于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构宇宙,当下即是永恒。
一千年的时间,日本的美学从唯美的“物哀”、深远的“幽玄”,走向空无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学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领域的解读或应用,内容横跨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是读者掌握日本美学的独家著作。
◎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物哀、幽玄、寂。不懂这三个词,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对称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无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义美与生活、慑服西方的日本美学。
详细资料
“好的设计,是从内部渗透出来的。”——柳宗理
“美是克制,追求极致的‘这样就好’。”——原研哉
“一颗搁深在冲积平原的石头,从上游顺流而下,历经时间琢磨,消除了原有的谄媚、主张、色彩、夸张,最终成为美丽的圆石。那是仿佛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光彩的美。”——杉本博司
大西克禮(YoshinoriOhnishi,1888-1959)日本美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名譽教授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1930年代開始於東京帝國大學擔任美學教職,1950年退休後埋首於美學研究與翻譯。譯有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著有《〈判斷力批判〉的研究》(1932)、《現象學派的美學》(1938)、《幽玄與物哀》(1940)、《風雅論:寂的研究》(1941)、《萬葉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識論史》(1950)等,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暨代表人物。■譯者簡介王向遠著作家、翻譯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及各種單行本著作二十餘種,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計三百六十餘萬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