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无可回避的「威尔逊时刻」开始。
威尔逊式国际性主义,共产党式国际主义,在1919年就展开对决,直到今天。
如果不想要达尔文的残酷竞争,就要接受威尔逊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这些遍布全球的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在国际关系领域,它们共同的理论根基是什么?历史起点又在哪里?
答案是1919年——国际关系领域中无法回避的「威尔逊时刻」。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14点和平原则,主张殖民地有权追求独立、自由和权利,而从帝国手中解放出来。
关于1919年国际社会的西方书写中,焦点全部是在巴黎和会,也全部偏重于强权之间的交易、欧美诸国(谈判主角)的各自优先事项,并借此重建以西方为中心的一战之后的国际秩序。然而,本书力图去掉欧洲中心论的滤镜,给1919年的国际世界中国是五四运动,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埃及是1919年革命,韩国是三一运动。
1919年,甘地还坚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国内,为什么到了1920年便发对,并发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背后,列宁和威尔逊谁的影响比较大?为什么在追求民族自决的道路上,列宁取代了威尔逊的位置?中国的五四运动实际受了韩国的三一运动的影响,你知道吗?本书讲述了李承晚、胡适、顾维钧、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义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发的这些大型抗议运动之间,并在观念和历史的国际脉络中演进。
以往中国近代史对五四运动的解释,只是简单提及它由巴黎和会的失败所引发,迅速把矛头指向反帝。却很少讨论它的意识形态来源(恰恰也是帝国主义),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远东礁岸的余浪,内部读者几乎不知道五四运动有如此广深远泛的国际脉络。
然而,「威尔逊时刻」最终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终,其承诺逐渐消退,带来痛苦的幻灭。但,即便如此,1919年开启了国际关系中「威尔逊世界」之门,组建的国联演化成后来的联合国,达尔文式的国际秩序逐渐让步给以法律、条约所维系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国家从帝国中解放,逐渐独立自主,而这波民族国家诞生的潮流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没有结束。
埃雷斯‧馬內拉(ErezManela)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成員。2003年從耶魯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傑出的冷戰史學家約翰•加迪斯)。在國際史與美國世界史領域有較高的造詣。研究領域是美國歷史、亞洲史、中東與非洲歷史、20世紀世界歷史研究、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研究、非政府組織(NGO)歷史研究等。著有本書及ShockoftheGlobal:The1970sinPerspective(《全球化的衝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